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1月在本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240例患者。将其1:1随机划入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试验组对微生物标本采集过程进行规范控制。对比两组患者的采样和检验结果。结果:1)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伤口分泌物标本(93.33%vs70.00%)、痰液标本(96.67%vs83.33%)采集合格率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伤口分泌物标本(53.33%vs13.33%)、血液标本(63.33%vs26.67%)、尿液标本(46.67%vs20.00%)、痰液标本(43.33%vs16.67%)的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3)试验组对检验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8.33%vs92.5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生物标本采集对微生物检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规范采集才能提高标本合格率和阳性检出率,提升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标本保存对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准确性的影响效果。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90例进行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患者作为研究目标,获取其血液标本24ml,分为各8ml一份,其中A组标本置于温度4℃环境下放置24h后检验,B组标本置于37℃环境下放置24h后检验,C组标本置于37℃环境下,放置2h后检验。分析三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A组标本与C组标本检验准确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C组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均高于B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到2022年3月在本院接受生化检测的69例受检者为调研目标,观察其血液标本在不同保存时间内,生化检测指标的表现情况。结果:在血液标本保存时间为48h范围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甘油三酯等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标本保存时间为48h范围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总胆红素等指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总胆红素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结论:随着血液标本保存时间的延长,少数生化检测指标会受到一定干扰,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采集不同的临床标本的方法是不同的,如:临床酶学测定酶之前,标本还要经过采集、分离和储存等一系列处理过程。而酶在血中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血液离开机体后还会有一定变化。因此,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起测定值的变化。采血后1—2小时必须及时离心,分离血清。除非测定与凝血或纤溶有关的酶,一般都不采用血浆而采用血清作为测定标本。必要时,可考虑使用肝素为抗凝剂,在常用抗凝剂中它对酶的影响最小。大部分酶在低温中比较稳定,分离血清如不能及时测定,应放入冰箱保存。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对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的影响,来探讨对不合格事件进行因素分析并实施干预措施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160例样均来自2020.10——2021.11之间,均为我院随机抽取的儿童入园体检中的儿童血液采集标本,于2021.5月实施影响因素分析干预措施,即为将2020.10至2021.4之间未实施干预措施的80例样本标记为实施前,将2021.5至2021.11之间实施了干预措施的80例样本记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的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结果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更高,组间相较
简介:众所周知,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血液检验结果是临床医生在疾病诊断时需要的重要诊断依据,临床医师可根据检 验结果及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区分疾病的不同阶段,观察疾病的变化判断预后或观 察疗效!由于血液标本采集前,会有一些因素干扰甚至影响检查结果,可能会造 成医生诊断错误,所以,分析前阶段血液样本的质量是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能否 真实客观反应患者当前病情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以下为大 家简要科普血液标本采集检验前各种影响因素,让大家对此有所了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实验室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方法抽取微生物检验样品28653份,由3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有经验人员评价采集的样品是否合格,并跟踪分析不合格样品的原因。结果28653份样品中,不合格462份,不合格率为1.61%(462/28653)。包括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粪便和无菌体液,分别有278、95、46、33、8和2种,分别占60.17%、20.56%、9.96%、7.14%、1.74%和0.43%。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痰液不规范、标本被污染、采集时间不当。结论应严格管理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加强科室间的合作,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