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凭阑听雨——毛泽东晚年诗作评述(上)陈晋从60年代中期开始,新中国文坛在惊风密雨中度日如年的时候,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有他自己的心路历程。他的诗人心路,和文坛之路,仿佛是并行而进,但却时有交错。1965年夏日的一天,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邓颖超陪同毛泽东...
简介: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国内有学者著文论及了它的来源和世界性影响问题,这有意义.但学者关于题材来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虽在内容上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但李行道却不是从这三个宗教故事中取材.一,三个宗教虽在唐代以前就传入中国,但其时除了佛教有关故事已翻译过来以外,其他两个同类故事是不是已经翻译过来,难以确定;二,李行道是中国的隐士,不是宗教信徒,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宋元习见之书,他见到的可能性更大;三,元杂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着吸取历史故事、小说等材料进行创作的倾向,李行道所在的平阳是当时杂剧创作的中心之一,他当然会受到这个倾向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他是从中国本土的故事受到启发,创作了.中国本土故事就是见载于中的黄霸断两妇人争子的故事.的故事情节、宗旨.与之极为一致.世界几种文化中都存在着式的故事,这一情形值得深入研究.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外文化及文学的相互影响及异同,是有意义的,但应注重事实,不应轻言袭用而贬低一个民族创造文化的努力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简介:王阑西同志是40年代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委宣传部部长,是盐阜区大众文化工作的领导人。就在这个时期,我有幸在他领导下工作,许多往事经常在脑子里浮现。1942年秋天,我奉命调到盐阜区党委文工团工作,但没有多久,日寇进行大扫荡,为适应这个形势,实行精兵简政,文工团解散,而留下了一个淮戏研究小组:一个会唱淮调的女演员,一个会拉二胡的琴师,一个戏剧导演和我一共4个人。根据王阑西部长的指示,到农村群众中去调查研究淮戏,其意图是要利用淮戏这个盐阜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群众性的戏剧运动,以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后来,盐阜区群众性的戏剧运动蓬勃开展,每个
简介: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如今广西许多干阑建筑已经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在长期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虽然干阑民居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但总体呈现“汉化”的演变趋势。针对目前“传统”视角下的干栏建筑研究现状,本着“创新和传承” 的初心,依托广西地区干阑建筑的现有研究成果,选择桂西北龙胜地区廖宅为典型传统民居案例展开多维解读,通过图文分析与案例对比相结合的办法从单体平面形制、建筑立面构架、外部空间要素与环境组合关系、建筑单体元素组成等层面分析该建筑特点及蕴含的拓扑美学规律及运用,对更加全面认识广西干阑建筑文化和加深西南地区建筑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解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以至与“革命”和“历史”有关的“小说”或“大众文艺”,可以说是一批海内外中国文学研究者近年的“冲动”。就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而言,继收集了多位中国中青年学者精辟的“解读”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1993)的出版,已从北京、纽约、芝加哥、伊州香槟辗转到香港“落户”的黄子平的个人专著《革命·历史·小说》(1996)最近又问世。黄子平说,过去七年他“身心二境”而“无法沉潜”,是这书“粗糙不成体系/系统/体统”的原因之一。对于我这个在过去七年也曾经就一些当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和黄子平的批评意识进行“解读”的读者来说,从书中却能读出一点包括批评对象和批评主体的“体”、“系”和“统”来。从内容编排来看,十章的《革命·历史·小说》可以分作两部分。占前五章的第一部分集中讨论“革命历史小说”,即批评者界定为中国大陆五十至七十年代生产的一大批“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2页)的作品;第二部分则由没有明显的连贯性的后五章所组成,涉及的批评对象从鲁迅的《故事新编》到西西的《肥土镇灰阑...
简介:1.前言《蒙古秘史》(以下简称为《秘史》)的开篇是这样记载的:“成吉思汗的根源(Huja’ur),是奉天命①而降生(这个世界=降生到地上界)的孛儿帖赤那(вrtе,cˇino苍狼)。他的妻子是豁埃马阑勒(惨白色的鹿)。”以往人们天真地相信这个“苍狼神话”的记载,因而有强调“苍狼”或是巴塔赤罕是成吉思汗的实际祖先的意见。然而根据下面的“阿阑豁阿神话”这类观点就失去了根据。1.根据“阿阑豁阿神话”的记载,朵奔蔑儿干死后,阿阑豁阿没有丈夫却生了三个儿子。他们是不忽合答吉、不合秃撒勒只、孛端察儿蒙合黑等。2.以前朵奔蔑儿干生的两个儿子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背着自己的母亲阿阑豁阿说:“咱们的母亲没有(丈
简介:1986年底,正值布莱希特逝世三十周年,香港的布莱希特热也达至高潮。该年12月9日,“第七届国际布莱希特研讨会”和“国际布莱希特戏剧节”,均在香港隆重揭幕。其中,由市政局、香港艺术中心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合办的“国际布莱希特戏剧节”,邀请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与陈颗导演,来港演出布莱希特的名作《高加索灰阑记》。同年同月,西西写成了她的《肥土镇灰阑记》。虽然根据现已出版的文字资料,我们无法证明这次演出与西西的《肥土镇灰阑记》有任何关系,但有趣的是,在《肥土镇灰阑记》中,布莱希特的影子却无处不在。为要深入梳理《肥土镇灰阑记》与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借助帕维在《关于舞台的翻译问题》中阐述的剧场翻译理论,对《肥土镇灰阑记》作细致的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