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降钙素联合阿仑膦酸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评价。方法:选取我国院于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所收治的82例原发生骨质疏松症患者,利用随机方法将82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阿仑膦酸盐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降钙素联合阿仑膦酸盐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就治疗效果与临床症状的效果。结果: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个小组的对比分析得知,观察组不论是在临床疗效还是在临床症状方面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降钙素联合阿仑膦酸盐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着非常喜人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状起到增强患者骨密度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身体机能出现功能障碍的机率,所以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运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期间采用特立帕肽与阿仑膦酸盐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方法:此次研究对象选自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共计 56例,于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将所选对象依照治疗措施差异性均匀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落实阿仑膦酸盐、特立帕肽药物治疗,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 P>0.05;两组患者腰椎骨密度变化情况表示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数值对比差异为 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期间采用特立帕肽与阿仑膦酸盐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对比治疗效果特立帕肽具有一定的优势,对改善患者腰椎骨密度具有积极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应用、借鉴价值。
简介:目的评价特立帕肽与阿仑膦酸盐对比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荟萃分析。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检索Medline(1966~2011年)、EMbase(1966~2010年)、Cochrane图书馆(2010年)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10年)有关采用特立帕肽或阿仑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限定研究对象,通过Jadad评分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后,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获得二者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否有差异的相关证据。结果共纳入使用特立帕肽或阿仑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对照研究6项(760例)。各项研究中腰椎BMD的升高幅度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特立帕肽治疗组在随访期间腰椎BMD的升高幅度比阿仑膦酸盐组高5.16%(95%CI,4.07%~6.26%),P〈0.01,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随访期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高钙血症(2.84%,特立帕肽组),背痛(3.98%,阿仑膦酸盐组)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e分析,合并OR值为O.75(95%CI,0.51~1.11),P=0.1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特立帕肽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BMD的升高幅度高于阿仑膦酸盐,二者的安全性近似,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阿仑磷酸盐治疗骨质疏松患者对血清中骨保护素(OPG)的影响。方法用骨密度仪测定使用阿仑磷酸盐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前后的骨密度,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前后血清中OPG的水平,比较治疗前后骨密度与血清中OPG水平的变化。结果应用阿仑磷酸盐治疗的患者骨密度显著高于未使用者(P<0.05),使用后患者的骨密度高于使用前(P<0.05);血清中OPG水平,阿仑磷酸盐治疗的患者高于未治疗的患者(P<0.05),阿仑磷酸盐治疗后的患者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阿仑磷酸盐可以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并通过改变OPG的水平对骨代谢进行调节的。
简介:【摘要】在全球范围内,双膦酸盐对转移性癌症、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很好的证实。尽管口服双膦酸盐后的患者在种植术后发生颌骨坏死的风险较低,但是仍然有关于种植后发生颌骨坏死的报道。本人就这一话题进行简单回顾。
简介:摘要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种由间充质组织发育不全、胶原形成障碍引起的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其特征表现为骨质脆弱、身材矮小、长骨畸形、骨痛、巩膜蓝染、关节松弛、听力障碍等。目前,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是治疗OI的首选药物。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结果表明,BPs能显著提高生长发育期儿童的骨密度,并改善椎体形态,但对其最佳给药途径、最佳治疗时机、最适剂量与最佳药物选择、最适治疗时长、药物与OI类型的最适匹配以及围手术期BPs的使用等问题尚存争议,长远期副作用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查阅近20年运用BPs治疗OI的相关文献,对其疗效、争议及副作用进行总结与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应用阿仑膦酸3~4年预防脆性骨折的结果。方法系统搜索MED-LINE、EMBASE、CENTRAL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相关研究的引文。时间范围建库至2020年7月16日。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估。根据异质性大小决定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高风险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按照PRISMA 2009规范进行报告。结果共纳入4个研究8篇报告。2个研究2篇报告结果为高风险,其余2个研究6篇报告为低风险。结果显示使用阿仑膦酸3~4年可有效预防新发椎体骨折(RR=0.54,95%CI:0.44~0.66,RD=-0.03)、临床骨折(RR=0.82,95%CI:0.73~0.92,RD=-0.03)、非椎体骨折(RR=0.84,95%CI: 0.75~0.95,RD=-0.02)、临床椎体骨折(RR=0.51,95%CI:0.34~0.76,RD=-0.01)和髋部骨折(RR=0.56,95%CI:0.37~0.87,RD=-0.01);但未见能有效预防腕部骨折(RR=0.85,95%CI:0.67~1.09)、严重不良事件(RR=0.95,95% CI:0.80~1.14)和上消化道不良事件(RR=1.02,95%CI:0.96~1.07)。对纳入高风险报告的6个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临床骨折、非椎体骨折、椎体骨折、髋部骨折、腕部骨折、严重不良事件的HR分别为0.81、0.85、0.49、0.62、0.94、0.94。结论口服阿仑膦酸3~4年可有效预防社区绝经后低骨量或骨质疏松女性脆性骨折,其中对椎体骨折的预防效果优于非椎体骨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BRONJ)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南京市口腔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20例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与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6例,发病时的平均年龄为65.4岁(48~81岁),其中男性67.4岁,女性60.7岁。处于第1阶段9例,第2阶段7例,第3阶段3例,1例患者上颌第2阶段、下颌第3阶段。对于部分处于第1阶段或第2阶段、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手术创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评估的结果,若局部已形成完整的死骨,则在局麻下进行死骨摘除术;对于病变区死骨尚未完全分离患者,行颌骨部分切除术。对于发生在下颌骨且症状较重的第3阶段BRONJ患者,如形成了口内、外瘘管,发生了病理性骨折,或病变累及下颌骨下缘等颌面部骨质,在全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行节段性截骨术。结果本组20例,有6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死骨摘除术,11例接受了颌骨部分切除术,4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随访1~67个月,平均32.8个月,其中4例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的患者治愈,6例通过颌骨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达到临床无症状,其余患者疼痛、死骨外露等症状减轻,病程明显减缓。结论死骨摘除术和颌骨部分切除术可使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患者症状减轻,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作为较彻底的治疗方法,可考虑作为病变为下颌骨第3阶段且全身状况较好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