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机械取栓时代,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建立急性卒中救治体系,让更多急性卒中患者能在时间窗内及时到达有条件的医院,从而提高区域性急性卒中急诊救治的整体水平。方法从2014年开始,在院内及医院所在的区域,由单位行政部门及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协调,制定卒中救治的相关政策、规定,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作为技术主导,开展卒中诊治的培训及帮助各级部门、医院建立相应的卒中救治流程、规范。观察我院卒中救治的关键绩效指标及协作单位救治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1)院内急诊通道的建立:由院长亲自参与,院医疗科作为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督导、协调,院内参与卒中救治的急救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检验科、心电图室及护理保障中心积极参与,使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入院-静脉溶栓(door-to-needletime,DNT)时间由绿色通道建立前的71min缩短至53min,入院-动脉穿刺(door-to-puncturetime,DPT)时间由104min缩短至82min,入院-血运重建(door-to-revascularizationtime,DRT)时间由144min缩短至117min。(2)区域性卒中救治网络的建立:极大提高我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能力,2014年本科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总病例数为7例,2016年提高到112例,区域内初级卒中中心的卒中防治关键绩效指标明显改善。结论院内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及区域性卒中救治网络的建立,能提高卒中救治水平及救治率,改善区域性卒中救治水平。应进一步改进卒中救治通道及网络并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护理干预在急性中毒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26例急性中毒患者,根据患者编号分组,将326例急性中毒患者分为观察组(n=163)、对照组(n=163)。观察组接受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4.48%,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86.50%,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急性中毒患者救治中,实施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护理,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越来越引起医学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院内感染的控制也是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护理人员是医院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与患者接触时间最多、工作量大的组成部分,既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军,又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因此加强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医院感染质量管理的要求,提出以消毒隔离、灭菌、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为主作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到护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如无菌技术,消毒、灭菌、隔离,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医疗废弃物管理等,这些都是护理工作的内容。所以,加强护理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对预防医院感染起决定性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救治一体化的思考。方法以2015年1月—2018年6月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院前院内一体化无缝衔接救治的2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患者实施的院前院内救治方法,并分析其治疗的有效性。结果26例患者中,20例患者溶栓成功,占比76.9%;其中5例患者在1h之内成功溶栓,10例患者在1到3h内溶栓,4例患者在3到6h内溶栓,1例患者在6h以上溶栓。其中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7.7%。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救治一体化模式,能够有效缩短溶栓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于2016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人员护理因素对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结果年龄大、在急诊治疗时间>5d、有侵入性操作、没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免疫抑制剂是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不合格、有侵入式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不合格以及未正确使用消毒剂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显著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年龄大、需要侵入式操作、使用免疫抑制剂、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不合格、空气状况不合格以及未正确使用消毒剂是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对患者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应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