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黄帝是汉民对祖先的共同记忆,龙不是汉民的图腾。传说中的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团融合成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夏人、商人、周人都是华夏族的一员。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融合,华夏族与蛮夷戎狄在秦汉帝国建立后迅速融合成为一个人口众多、文化一致的汉民民族是文化共同体,而不是血缘共同体。汉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入其他的部族、民族,所以今天汉族的体质特征包涵了蒙古人种的东亚、北亚、南亚三个亚种。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汉民与其他民族是血脉相连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中华民族。国家是社会的组织形式,文化是民族的生存方式。

  • 标签: 华夏 汉族 形成
  • 简介:清理出土的唐代碑志,发现房氏族姓的碑志中多有族源为汉民——高车族屋引氏所改而來的,这些房氏人物多称河南房氏。谛视其中一些汉民改姓房氏人物的碑志,在著录籍贯与家族等关键信息时,会冒籍汉族房氏后裔,从而造成汉族房氏与汉族房氏家族人物混淆不别的现象。今清理出新出土的房德墓志和早前出土的房宝子、房仁愻、房基等四通墓志,发现它们均是出自汉民屋引氏所改的房兆家族后裔,而且,根据这些墓志还可以将史籍中缺载、误载的房兆家族从南北朝延续到唐代的世系连接起来,系联出比较清晰明确的人物谱系。一方面丰富了唐代汉族的人物面貌,得出《新表》中房严一支就是房庆(房兆之父)一支的不同结论;同时又做到了对《隋书》、两《唐书》等史书中阙漏、讹误予以纠正。

  • 标签: 唐代碑志 非汉民族 房兆家族 考订
  • 简介:汉族伦理思想是指汉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道德观念和各种道德理论的总称。在中国各民族伦理思想中,汉族伦理思想是主体。汉族伦理思想博大、精深、丰富,有着系统、完整的理论形态。在中华民族统一的民族伦理思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千百年来已形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素质,乃至于世界文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汉族伦理思想 中国伦理思想 精神文明建设 和谐社会
  • 简介:本文对中国汉民民居住宅的装饰艺术进行梳理,从雕刻工艺、瓦作装饰分析其艺术特点,并且从中得出古建筑民居的两大特点。

  • 标签: 汉民族 民居 装饰艺术
  • 简介:历史上广西壮汉民融合时间较早,自然融合的因素较多,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进步。其原因在于农耕文化是民族交融的基础,而长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民族交融的纽带,以及壮汉民的通婚、壮民族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为民族交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标签: 广西壮族 汉族 相互融合
  • 简介:汉民在社会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与汉族融合,通过改名换姓、文武科考、婚姻等一系列的形式逐步走向士族化,经过萌芽期——汉民早期部落-9姓氏;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汉民士族化,逐步进入社会的主流阶层;深化期——唐代的汉民士族化深入与姓氏混同,民族身份隐藏得越来越深,与汉族同姓氏大族混然一体。汉民士族化的过程,在传世文献中有一些相关记载,而出土文献中数量巨大的汉唐碑志更能通过系联而清理出很多重要信息。本文撷取史籍中非汉民士族化的脉络,从反映汉民士族化的典型汉民家族碑志入手,史志互证阐述汉民士族化的整体面貌。

  • 标签: 史籍 非汉民族 士族化 家族碑志
  • 简介:本文从智能素质、心理与意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以汉民为例,论述了民族体在成熟阶段(处于封建制和传统农牧业社会的民族体)的形成和发展的情况.

  • 标签: 民族体 成熟阶段 素质
  • 简介: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地名属于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专有名词,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积淀了人类的心理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地名亦如此,它反映了汉民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及信仰.

  • 标签: 地名 文化 民族心理
  • 简介:<正>民族文化造就了民族的品格,也孕育出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文化心理经过遗传作用,逐渐积淀并固化下来,从而又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也必然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决定着民族语言自身结构模式的建立,而且也决定着民族语言对外来成分的吸收和改造。外来语是民族语言中主要的外来成分,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

  • 标签: 音译外来语 汉民族文化心理 民族语言 汉语 外来语词 汉文化
  • 简介:<正>抽象概括总是以具体的事物现象为基础。汉民固有的经济生活丰富多彩,生动具体,它为汉民抽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汉民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农业始终在汉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它绵延了几千年,使得汉民成为典型的农耕型民族,造成了汉文化别具一格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色彩。正因为如此,汉语中不少表示抽象概念的意义是在农业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从直接标志农业的词汇中派生引申而来的。如“丰收”,原指农业的丰产,现在把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收获也叫“丰收”,如“劳动、思想双丰收”。“成熟”一词最初指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如“麦子成熟了”。后来在此基础上滋生出了表示事物发展到完善程度的意义,如“条件成熟、意见尚不成熟”。“稠”,本义指禾苗多,后引申为一切稠密之称,如“地窄人稠”。

  • 标签: 汉民族 本义 抽象思维 汉语 抽象意义 经济生活
  • 简介:试论“字族文识字”的汉民特色卢正体“字族文”是以汉字的某一字族为生字所创编的诗歌和散文,“字族文识字”就是通过教学手段由学习字族文来学习这一字族的识字新方法、新流派。它是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教育界的教改新成果。通过一定规模的正式实验,效果显著,实验学...

  • 标签: 字族文识字 汉民族 识字教学 汉字 识字规律 思维习惯
  • 简介:汉民聚居的祖国南部边疆,族群构成复杂,经历了数千年的族群冲突与交融过程。当今壮汉民和谐相处,是用血与火的代价换取而来的。南部边疆民族经历的族群融汇历程植根于壮汉民文化的沃土,具有独特的历史时空背景,对理解和构建不同民族和谐相处之道提供一些启示。

  • 标签: 南疆经验 壮汉民族 和谐共生
  • 简介:本文从风俗习惯、地域环境、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社会制度六个方面,对英汉民特点及其在词汇中的体现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了词汇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 标签: 民族特点 文化差异 文化负荷
  • 简介:“和合”文化是中华的精髓,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完整的内容体系,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人和自然关系、人际关系,提供了一种卓越的指导思想。“和合”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和合”文化 社会 和谐
  • 简介:民族文化都是相互影响的。契丹民族和汉族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彼此影响。这种因民族交往而产生的文化交流与碰合体现了一种文化涵化现象。其中既包括契丹文化的汉化,也包括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

  • 标签: 契丹民族 汉族 文化涵化 接受 适应 抗拒
  • 简介:汉字本身积淀了大量的汉民文化的信息;汉民传统文化,诸如社会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心理、伦理道德、宗法制度、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表现出对汉字创制、构建与演变过程的重大影响。

  • 标签: 汉民族 文化 汉字 构建 创制 选择
  • 简介:<正>一、汉语与民族思维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下来,人的认识才能推进。各民族思维习惯不同,必然深刻影响与之相应的语言形式。从语言本身也可以直接探讨民族思维的特点。汉语所体现的汉民思维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整体性、辩证性、具象性。

  • 标签: 文化通约 汉语句子 汉民族语言 散论 西方语言 印欧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