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指不遗留神经功能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型缺血性卒中、迅速缓解且未遗留残疾的卒中。临床常表现为发病时症状轻微或能迅速完全缓解,不遗留或仅仅遗留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上需进行优先和快速处理,建立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专病管理系统,进行规范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并采取积极的二级预防措施,进行个体化规范治疗,以避免因诊治延误引起的卒中复发或复发风险增加。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降脂方法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R-NICE)复发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符合HR-NICE的TIA、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强化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2例。2组患者均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0.1g/d及氯吡格雷75mg/d)21d,而后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0.1g/d持续治疗1年。在此基础上常规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强化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d,2组均治疗1年。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2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6个月、1年时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结果2组患者均未发生肝功能异常、肌痛的严重并发症。2组服药6个月、1年后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强化治疗组LDL-C下降较明显,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C、TG值在治疗后6个月、1年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降脂治疗可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并减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估在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选取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21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脑血管检查时均采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并以其检查结果为依据对脑血管侧支循环分成四个组别,分别为无侧支组(40例)、一级组(80例)、二级组(60例)、三级组(30例)。同时患者术后半年需要进行第二次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然后针对患者动脉狭窄、再狭窄、不良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现率进行重点评估。结果:无侧支组及一级组狭窄程度越高,狭窄比例越低(P<0.05);二级组及三级组的狭窄程度越高,狭窄比例越高(P<0.05)。再狭窄发生率方面无侧支组9(22.50%);一级组6(7.50%);二级组2(33.33%);三级组没有再狭窄发生。二级组及三级组不良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现率少,无侧支组及一级组事件出现率高,数据之间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脑血管介入治疗的预后和临床疗效与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呈正相关,可以此为依据治疗针对强的治疗方案和相关的预后策划。
简介:【摘要】目的 利用320排CT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CT室接受320排头颈CTA扫描的159例患者,根据是否出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析两组间颈动脉斑块钙化的大小、位置的差异。结果 症状组患者117例,无症状组患者42例,症状组小钙化的出现率(38.7%)大于无症状组(1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症状组内膜钙化的发生率(44.5%)大于无症状组(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CTA显示的钙化位置、大小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表面钙化及小钙化增加了斑块易损性,进一步提高了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β2-MG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NICE)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我院神经内科103例NICE患者及9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β2-MG和氧化相关指标如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使用统计学分析血清β2-MG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NICE)之间的关系;结果NICE组血清β2-MG、MD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而NICE组血清SOD显著低于健康体检组(均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ICE组血清β2-MG水平与氧化应激相关指标SOD、MDA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1);血清β2-MG水平在轻型卒中组的患者中显著高于低危TIA组及高危TIA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高危TIA组的患者血清β2-MG水平明显高于低危TIA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2-MG可能参与氧化应激损伤机制而导致NICE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9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且无治疗禁忌症患者56例,辅以脑复康、胞二磷胆碱等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治疗。结果脑血管造影提示中各种危险因素所致血管粥样硬化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在预防治疗护理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结论高血压、吸烟、酗酒、高血脂等作为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中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可减少其发病率。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二联疗法在急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62例来我院接受急性非致残脑梗塞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1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31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二联疗法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以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为80.65%,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SF-36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二联疗法可有效提高急性非致残脑梗塞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具有积极作用,且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论证围绕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推进三重抗血小板治疗处置的作用价效。方法:2022年8月-2024年1月,将132例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两组,各66例,参照组执行常规治疗处置,研究组执行三重抗血小板治疗处置,测算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测算数据值,以及接受治疗前后的全血黏度测算数据值、全血低切黏度测算数据值、全血还原低切黏度测算数据值、Lp-PLA2测算数据值、NSE测算数据值和GFAP测算数据值。结果:研究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测算数据值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的全血黏度测算数据值、全血低切黏度测算数据值、全血还原低切黏度测算数据值、Lp-PLA2测算数据值、NSE测算数据值和GFAP测算数据值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全血黏度测算数据值、全血低切黏度测算数据值、全血还原低切黏度测算数据值、Lp-PLA2测算数据值、NSE测算数据值和GFAP测算数据值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指向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三重抗血小板治疗处置,价效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这种药物作用在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身上,对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旨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2013年3月这三年时间内收治的患者共88人,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式,即通过控制患者血压、增强血小板凝聚程度来改善脑缺血症状;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辛伐他汀药物强化治疗,在半年后观察两组患者病情状况并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状况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有效提升。结论采用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改善脑血管储备能力,适合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