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精细整形缝合技术在颜面部软组织损伤修复中对外形满意度及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随机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整形缝合修复的92例颜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为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常规组与精细组各46例,分别予以常规整形缝合与精细整形缝合,比较两组患者的颜面部损伤愈合情况及对外形满意度。结果:应用精细整形缝合技术的精细组患者其损伤愈合效果优于常规组,瘢痕凹陷和瘢痕突出的情况少于常规组;精细组患者对外形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颜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应用精细整形缝合技术的效果突出,能够有效的促进损伤的愈合,减少瘢痕凹陷和瘢痕突出的情况发生,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一种理想缝合技术。
简介:[摘要] 目的:商榷颜面部烧伤患者护理过程当中,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法,对减轻颜面部烧伤后口周瘢痕形成方面的影响意义。方法:样本收录时间范围设置为2019.03~2022.05时间段,样本选取为我院就诊68例颜面部烧伤患者,分段随机化分组,通过分组对照模式,探析护理干预效果,34例对照组纳入患者利用常规护理,34例实验组纳入患者利用针对性护理,纳入统计不同组别患者的:(1)临床疗效指标;(2)应对方式评测值。结果:面对纳入的研究人员开展临床疗效指标、应对方式评测值数据统计,实施针对性护理方法后,实验组较之对照组,患者各项测定值指标改善状态更优,(P<0.05)。结论:颜面部烧伤患者护理过程当中,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法,可及时帮助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治疗活动,全面加强整体总治疗效率,护理效果具有较高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多源性供血的角形穿支皮瓣修复各种原因所致颜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颜面部大面积缺损患者,术前使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测定并标记颜面部主干源血管区域及穿支浅出点的位置;术中根据创面大小、周围皮肤松弛度,以及创面远端至所选择的穿支皮瓣蒂的距离,并参考郎格氏线,设计多源性供血的角形穿支皮瓣,角形穿支皮瓣头端约等于缺损宽度、长约为缺损宽度的3.0~3.5倍。切开皮瓣远端,紧贴浅表肌腱膜系统浅层,由近及远锐、钝性分离,形成较大的穿支蒂皮瓣,保留皮下穿支周围少量纤维组织蒂,将皮瓣旋转推进无张力覆盖、修复受区缺损创面,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或稍作松解后闭合。术后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瘢痕情况及有无相关恶性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结果共选择9例颜面部大面积缺损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35~81岁,平均58岁。皮瓣面积10.0 cm×6.0 cm~14.0 cm×7.0 cm。9例患者皮瓣均存活,切口一期愈合。经3~24个月随访,未见癌肿复发、明显瘢痕、皮瓣臃肿或后遗面部畸形等并发症,美学亚单位结构及功能满意。结论多源性供血的角形穿支皮瓣用于修复颜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设计简单、切取方便、血运丰富,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一致,切口瘢痕多可隐藏在自然郎格氏线中,形态和功能满意,尤其适用于面部皮肤松弛的中老年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面部复杂损伤(伤口长度≥8 cm且累及两个及以上解剖区域)的解剖区域分布,探讨整形美容外科修复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杭州整形医院整形外科收治复杂面部损伤患儿157例,男94例、女63例;年龄2~18岁,平均6.2岁;伤口长度8~20 cm,平均10.3 cm。用整形美容外科技术根据伤口情况设计不同的一期修复方案,并进行术后瘢痕早期防治。结果157例受累解剖区域共331处,其中颊部最多75处,致伤原因中锐器(玻璃、瓷砖、刀具等)割伤78例,居首位。均随访>3个月,一期愈合146例,延迟愈合11例;瘢痕增生8例,149例面部形态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处理儿童面部复杂损伤,注重解剖和功能复位及减张缝合,术后联合多种瘢痕防治措施,效果较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头面部烧伤伴有吸入性损伤患者病人的护理重要性;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烧伤整形科治疗的头面部烧伤伴有吸入性损伤的患者38例,给予气道灌洗、湿化,气管切开插管处换药,翻身叩背及呼吸功能能锻炼指导等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呼吸道护理,明显改善吸入性损伤患者的通气功能,除了病情严重死亡患者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呼吸道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能够有效的促进头面部烧伤患者的愈合,改善呼吸道损伤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21-三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部分胎儿在宫内死亡,存活患儿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合并其他畸形,该病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目前,针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其进行早期筛查是实现早期干预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超声的快速发展,孕11+0~13+6周胎儿超声检查已成为产前超声的重要研究方向。笔者就近年来孕11+0~13+6周超声在筛查21-三体综合征胎儿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涉及各超声指标包括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多个颜面轮廓指标(包括鼻前软组织厚度、鼻骨、鼻前软组织厚度与鼻骨长度的比值、前额空间比、额前空间距离、额上颌角、上颌-鼻根-下颌角、额鼻角、颜面轮廓线)、静脉导管、三尖瓣血流等的测量方法及意义等方面,旨在为孕11+0~13+6周21-三体综合征的筛查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法医学临床学鉴定研究道路交通事故中颌面部损伤患者的损伤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6月的350例存在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患者,对所有患者患者基本资料信息及检查情况等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患者损伤程度逐一评定伤残等级,进而总结法医学临床鉴定损伤特征。结果 在本次随机选择的350例患者中,150例的患者经评定后发现未构成伤残;200例的患者经评定后发现构成伤残,其中,44例患者属于10级伤残程度,59例患者属于9级伤残程度,26例患者属于5级伤残程度。结论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中颌面部损伤患者的基本资料信息及检查情况来看,大部分患者出现伤残情况,在出现伤残情况的患者,以低伤残度患者居多,损伤特征主要是轻度伤残。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SSKIN集束化方案的俯卧位通气(PPV)患者面部压力性损伤护理方案,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方法以SSKIN集束化方案为指导,总结现有研究证据,初步构建PPV患者面部压力性损伤护理方案。于2021年8—9月选取19名护理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条目进行修改。结果2轮专家函询均发放问卷19份,回收有效问卷19份,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5;第2轮专家函询各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8、0.41(P均<0.01)。最终形成PPV患者面部压力性损伤护理方案包括5个框架,即皮肤评估、支撑面、体位变换、潮湿处理、营养支持,共27个条目。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SSKIN集束化方案的PPV患者面部压力性损伤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能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N95口罩长时间佩戴致面部压力性损伤(压疮)的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2 400例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面部压疮将所有医护人员分为两组,观察组出现面部压疮,共1 521例,对照组未出现面部压疮,共879例,使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探究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医护人员发生面部压疮的危险因素,使用清洁皮肤、面部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对观察组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护理,探究防治对策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佩戴口罩超过8 h共1 452例(95.46%),尺寸不合适共1 243例(81.72%),无法及时补水共1 109例(72.91%),面部易出汗共894例(58.78%),承受明显剪切力和摩擦力共776例(51.02%);对照组佩戴口罩超过8 h共507例(57.68%),尺寸不合适共219例(24.91%),无法及时补水共301例(34.24%),面部易出汗共119例(13.54%),承受明显剪切力和摩擦力共137例(1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高、糖尿病、长时间佩戴口罩、承受明显剪切力和摩擦力、面部皮肤潮湿、尺寸不合适、缺水是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医护人员发生面部压疮的危险因素。观察组医护人员经治疗后面部压疮治愈共1 403例,治愈率为92.24%。结论BMI高、糖尿病、长时间佩戴引起的皮肤受压、局部皮肤承受的剪切力和摩擦力影响、面部皮肤潮湿、尺寸不合适、缺水是引起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医护人员发生面部压疮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可以采取清洁皮肤、面部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进行治疗,并通过清洁皮肤、定期检查和评估皮肤、滋润护理皮肤、选择合适尺寸的口罩以及预防性使用敷料进行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部损伤后病患伤口愈合与口腔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挑选院内2020年1月-2022年1月救治的64例口腔颌面部损伤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2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则予以综合化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病患口腔功能与伤口恢复状况。结果 研究组病患口腔功能与伤口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颌面部损伤病患进行综合化护理干预,能够推动口腔功能与伤口愈合,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NCPAP鼻面部压力性损伤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我院行NCPAP治疗的新生儿中随机选取58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和集束化护理,统计两组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时间以及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统计学比较其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稍长,而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新生儿在行NCPAP治疗的过程中,配合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时间,并且对防控鼻面部压力性损伤有着较好的效果,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预防护理人员鼻面部压力性损伤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20年1月至3月在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及隔离重症监护病房工作的52名护理人员为本次研究对象,所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常规组不采取鼻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措施,观察组则采取预防措施。统计对比两组研究对象鼻面部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分级情况。结果:常规组研究对象鼻面部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且严重程度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的护理人员皮肤管理中,采取预防性皮肤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人员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并控制其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的颅底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探讨其颅底的形态学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一中心的未接受过任何治疗、单侧受累的HFM患儿头颅螺旋CT三维数据资料,根据Pruzansky-Kaban分型标准将患儿分为Ⅰ型、Ⅱa型、Ⅱb型及Ⅲ型共4组,应用Mimics 17.0软件对其颅底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颅底线性测量指标包括:鞍结节至视神经管(OT)、圆孔(FrT)、卵圆孔(FT)、内耳道(IT)、舌下神经管(HT)的距离及前床突至蝶骨小翼(ClS)、颞骨岩脊(ClP)的距离;颅底角度测量指标包括:前颅角、中颅角、后颅角及岩脊角。使用SPSS 26.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分型组内比较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同分型组间比较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HFM患儿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15岁;每组10例。颅底的角度测量结果显示,Ⅰ型HFM健侧中颅角明显大于患侧,Ⅲ型HFM健侧中颅角及岩脊角明显大于患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a及Ⅱb型HFM健侧及患侧颅底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底的线性距离测量结果显示,Ⅰ型HFM健侧FrT、HT大于患侧,Ⅱa型HFM健侧FrT、IT、HT、ClP均大于患侧,Ⅱb型HFM健侧IT、HT及ClP均大于患侧,Ⅲ型HFM健侧HT大于患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组HFM颅底FrT及ClP的测量值比率(患侧/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的患侧与健侧颅底形态具有差异,颅底角度方面差异主要集中于中颅角,Ⅰ型及Ⅲ型具有相似性,患侧中颅角明显小于健侧;线性测量方面差异主要位于舌下神经管,各型HFM患侧舌下神经管至鞍结节距离均明显短于健侧,表明患侧颅底的生长发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简介:摘要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PHA,ICD-10编码:G51.8)又称Parry-Romberg综合征、半侧颜面萎缩症。我国在PHA诊断和治疗策略的临床推广及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PHA诊断和治疗知识普及欠佳,学科间横向合作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国内外关于PHA的诊断和治疗欠缺规范化文件指导,亟需制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专家共识。此专家共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共邀请了38位整形外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循证医学领域专家,并通过2轮德尔菲调查法,最终形成包括疾病简介与诊断、治疗在内的6个临床问题及相应的推荐意见。可供各等级医院从事PHA相关工作的医师、护理人员及相关教学、科研人员使用。适用于罹患PHA的患儿及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