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踝双平面截骨加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内侧距骨骨软骨损伤合并距骨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行双平面截骨加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的25例内侧距骨骨软骨损伤合并距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龄36.5岁(范围:21~47岁)。所有患者于关节镜下评估软骨损伤范围及深度,Outerbridge分级为Ⅱ~Ⅳ度。手术经内踝前内侧切口,行内踝双平面截骨,下翻截骨块显露软骨损伤部位,完整切除异常软骨,使用刮勺彻底切除硬化囊壁,将来自同侧膝关节健康软骨移植至距骨软骨损伤区。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记录并发症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数据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6个月(范围:12~36个月)。患者术后踝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明显改善,VAS由术前的(6.5±1.3)分降至术后的(1.9±1.3)分(t=8.13,P=0.00);AOFAS-AH评分由术前的(62.4±3.3)分升至术后的(88.0±2.4)分(t=-31.51,P=0.00);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59.8±2.7)分升至术后的(85.2±3.5)分(t=-25.50,P=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为(92.5±1.3)分,术后为(92.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P=0.065)。随访中无感染、移植软骨坏死、囊肿残留、截骨端不愈合、供区持续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平面截骨加同侧膝关节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骨软骨损伤合并距骨囊肿的临床效果满意,可明显缓解患者踝关节疼痛并改善踝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后骨组织引导再生(GBR)术对骨缺损骨再生的成骨能力。方法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单颗上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合并唇侧骨缺损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使用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GBR术,对照组34例,自然愈合。使用锥形束CT于种植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后12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种植即刻至种植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6~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2±0.08)mm、(0.11±0.06)mm、(0.10±0.08)mm、(0.08±0.06)mm,对照组分别为(0.51±0.15)mm、(0.40±0.10)mm、(0.39±0.07)mm、(0.25±0.0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18、4.647、4.007、3.507,均P<0.05)。两组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唇侧骨厚度为(2.87±0.49)mm,对照组为(1.51±0.4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9,P<0.05)。结论GBR术能够保证成骨性细胞的优先迁移生长空间,以良好的成骨能力提供足够骨量完成骨缺损的结构性重建。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恢复美学区三维骨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及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并使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完成上前牙区三维骨重建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7.8±13.4)岁(20~54岁)。将取自患者下颌外斜线的自体骨块片切成2块皮质骨片,分别固定于唇、腭侧恢复缺损骨壁,两骨片间充填自体碎骨,整个植骨区域覆盖异体胶原骨或骨粉和胶原膜。测量骨增量前骨缺损大小及骨增量后的重建尺寸,种植体植入时植骨区域的体积变化,统计骨块成活率、种植体存留率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35个位点),随访(7.1±1.9)年。自体骨的成活率100%(24/24),种植体存留率100%(35/35)。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增量分别为(6.47±2.46)和(5.01±1.12) mm,吸收率分别为9.0%和10.9%。其中1例在随访9年时发生植体周黏膜炎,其余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稳定。共12牙位修复后5年后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唇侧骨板厚度>1.5 mm。结论应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重建三维骨缺损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异体骨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可进一步减少骨吸收。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有B型和C型冠状面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的伴有冠状面失平衡DS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CI)、腰椎前凸角(LL)、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平衡(SVA)。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填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健康调查问卷简表(SF-36)。组间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38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平均年龄(60±6)岁,平均随访(31±10)个月。其中B型24例,C型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截骨方式、随访时间、术前CI、LL、GK、SVA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B型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44°±19°,术后降至19°±7°(t=8.496,P<0.001),末次随访时为19°±6°,未见明显矫正丢失(t=-0.657,P=0.518);C型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43°±9°,术后降至21°±4°(t=13.53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1°±5°,亦未见明显矫正丢失(t=-0.186,P=0.856)。两组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冠状面躯干偏移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末次随访时维持良好。B型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恢复优于C型组(t=-2.401、-2.659,均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SF-36量表的生理功能总分、心理功能总分、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伴B型和C型冠状面失衡的D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后可获得满意疗效,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伴B型冠状面失平衡的DS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改善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行骨搬运技术治疗肱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治疗的9例肱骨大段骨缺损患者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21~41岁,平均29岁。缺损原因:外伤导致缺损2例,慢性骨髓炎6例,骨肿瘤1例。骨缺损长度4.2~9.0 cm,平均5.9 cm。手术安置单边外固定支架,术后7~10 d定期调整外固定支架行骨搬运,逐步恢复肱骨长度,复查X线片见有3~4层皮质后,可拆除外固定支架。记录肱骨延长长度、延长率、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支架携带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15个月上肢功能评分(DASH)。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5~36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延长长度平均5.9 cm,延长率平均26%,平均愈合指数为31 d/cm。骨愈合时间平均8.3个月,外固定支架携带时间平均10.8个月。DASH评分从术前的(25.0±2.4)分改善至术后15个月的(12.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肱骨大段骨缺损均得到良好的矫治,除1例暂时性的桡神经麻痹外,其他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行骨搬运治疗肱骨大段骨缺损可较快治疗缺损,恢复患者的上肢功能。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措施在跟骨外侧壁骨皮瓣截骨入路患者术后护理效果中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90例患者,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较好、生活质量较高、护理满意度较高。(均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恢复情况 ,提高患者,从而获得患者满意,该护理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 Ilizarov架、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合并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并大段骨缺损共 11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术后观察、随访。结果 11例此类患者应用 Ilizarov架、骨搬移技术经过 6-20个月的骨延长治疗,骨缺损处实现等长对接,骨愈合良好,拆除外固定架后,患者最终能完全负重行走,疗效达到预期效果,患者生活得到满意保障。结论 在下肢粉碎性骨折合并大段骨缺损患者中,应用 Ilizarov 架、骨搬移技术治疗,创伤小 ,风险小,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浮力问题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近几年中考力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浮力是初中力学的第一个分化点,模型复杂多变,计算方法灵活兼以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既熟悉又片面,容易引起思维的误导。学生面对略为复杂的情景,就不知道如何进行受力分析、如何找到问题的原型,自然也就无法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中,概括出解题的方法。因此,在浮力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对浮力本质的透彻理解,提高解题能力,这对掌握有关浮力、压强、密度等问题的思维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 ] 目的 : 评价Ⅰ期同种异体骨植骨对锁骨中段严重粉碎骨折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10年 -2019年我院 55例锁骨中段严重粉碎骨折住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39例单纯解剖钢板固定组,作为对照组,异体骨加解剖钢板组,作为试验组( 16 例)。结果:随访 8-12个月,试验组术后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Ⅰ期异体骨治疗锁骨严重中段粉碎骨折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不连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腕关节镜下微创骨移植治疗舟状骨骨折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 50例舟状骨骨折骨不连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腕关节镜下微创骨移植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腕关节功能评分的变化,同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 50例患者手术前后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 P< 0.05);本次 50例患者术后仅有 2例患者术后出现医院感染,均为 70岁以上患者,考虑与患者自身慢性病以及免疫力低下有密切的相关性。结论:腕关节镜下微创骨移植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状况,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舟状骨骨折骨不连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