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标记物水平和骨平衡状态的变化及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9年10月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肢端肥大症患者68例(治疗后随访资料完善者39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匹配的肾上腺无功能瘤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骨转换标记物水平及骨重塑指数;肢端肥大症患者根据术后生化是否完全缓解分为非缓解组和缓解组,分别比较治疗前后骨代谢相关指标变化;利用相关性及回归模型分析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标记物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肢端肥大症患者血钙及血磷水平高,血清PTH水平低(均P<0.01)。骨钙素[45.98(31.98,60.27)比15.83(12.74,19.96)ng/ml,P<0.01]、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115.50(72.64,145.90)比 36.45(30.45,44.28)ng/ml,P<0.01]与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X)[1.12(0.79,1.56)比 0.37(0.30,0.50)ng/ml,P<0.0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肢端肥大症患者骨重塑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27(1.31,5.99)比0.03(-0.38,0.63),P<0.01]。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是骨钙素(β = 0.610,P<0.001)、P1NP(β = 0.601,P<0.001)及CTX(β = 0.596,P<0.001)的独立影响因素。非缓解组和缓解组经治疗生化异常改善后,血钙及血磷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非缓解组和缓解组治疗后血清PTH水平较前升高,而骨转换标记物及骨平衡Z值均降低,但仅在缓解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化异常完全缓解的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指标及骨重塑指数可恢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均P>0.05)。结论肢端肥大症患者呈非PTH依赖的钙磷代谢异常及高骨转换状态,总体骨形成大于骨吸收,并且与肢端肥大症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治疗后随着循环生长激素(GH)及IGF-1水平下降,高骨转换状态改善达到骨平衡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干预措施对膝关节疾病患者肌力等级、膝关节功能(WOMAC评分)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在2022年08月至2023年08月期间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维持常规治疗。通过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的肌力等级变化,比较VAS疼痛视觉评分、晨僵和功能障碍情况,以及通过YD-3100系统收集的平衡功能数据,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肌力等级、WOMAC评分及平衡功能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改善(P值<0.001)。对照组在上述指标上的改善则相对有限。结论:本研究表明,特定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膝关节疾病患者的肌力等级,改善膝关节功能和平衡功能,为膝关节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骨关节炎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37例;年龄(66.80±8.2)岁(范围60~78岁)。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假体为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中使用测量截骨技术进行定位截骨,应用间隙平衡技术验证屈伸间隙。记录截骨厚度,影像学测量下肢力线、关节线距离、胫股关节角、股骨假体旋转角及股骨后髁偏心距;临床评估包括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膝关节活动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手术时间为(54±12)min,术后引流量为(140±26)ml。术前血红蛋白与术后第5天的差值为(22±8.5)g/L。胫骨近端外侧截骨量为(10.2±1.5)mm,股骨远端外侧截骨量为(9.1±1.5)mm,股骨后外髁截骨量为(8.6±1.5)mm,股骨后内髁截骨量为(9.2±1.2)mm,明显高于股骨后外髁截骨量(t=2.44,P=0.006)。术中测量间隙平衡技术截骨线(B线)与测量截骨钉孔连线(A线)的夹角为1.15°±0.47°(范围1.02°~2.00°),外旋占27.8%,内旋占72.2%。术前膝关节线距离为(40.55±4.32)mm,术后第3天膝假体关节线距离为(40.99±3.8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56)。术后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偏差均<±3°,其中72.1%的患者为内翻。术后第3天伸膝位和屈膝90°位内、外翻应力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膝关节CT示股骨假体旋转角≤±2°,其中65.6%的患者为内旋。术前股骨后髁偏心距为(31.87±4.01)mm,术后为(31.55±3.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P=0.505)。术后KSS评分、患者满意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KSS评分(89.2±9.4)分、患者满意度评分(7.2±2.6)分,高于术后1个月(78.0±3.5)分、(5.2±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97,P=0.026;t=1.753,P=0.038);术后6个月以后KSS膝关节评分>90分。术后1个月时膝关节ROM为94.7°±10.6°,与术前91.9°±12.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6,P=0.245);术后3个月为105.8°±14.7°,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4,P=0.041)。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KS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膝关节ROM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既能通过较少的软组织松解恢复下肢力线,又能通过等量截骨获得屈伸间隙平衡,术后早期有更好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但易致股骨假体内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2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结果治疗后1d和3d,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降幅较为显著,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月亮吊在外面,明晃晃的,密匝匝的槐树叶影飘浮在纱窗上,槐花的香气在室内游移不定。这样的夜晚,因为停了电,Rosey摸索着打开抽屉,捏出半截蜡烛,拿出打火机,点了蜡之后又点上她的烟,一时间烟气和槐花味儿处在一起,好像房间里燃着一炷印度香。阿枝虽然不抽烟,也忍不住深吸了一口这样的气味。她看见Rosey夹烟的左手小指上戴着一粒很大的蓝宝石戒指,大约借助了黑暗,灼灼地有些闪眼。阿枝的眼光一路痴呆下去。
简介:背景:第2趾锤状趾畸形的手术治疗众多,如何选择尚无定论。目的:探讨改良Weil截骨结合软组织平衡治疗第2趾锤状趾畸形的疗效,以及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手术治疗的91例第2趾锤状趾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72例;年龄42-82岁,平均(57.3±3.4)岁。均为单侧手术,左足50例,右足41例;改良Weil截骨24例,改良Weil截骨+趾长伸肌腱延长24例,改良Weil截骨+趾长伸肌腱延长+近节趾间关节融合12例,改良Weil截骨+近节趾间关节融合+屈肌腱移位21例,改良Weil截骨+趾长伸肌腱延长+跖板修复10例。记录手术方式、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手术前后AOFAS前足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9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27个月,平均(21.4±2.7)个月。AOFAS前足评分,术前平均(48.6±8.5)分,术后平均(85.0±10.6)分。术后并发症:漂浮趾6例,跖趾关节半脱位10例,跖趾关节僵硬4例,复发3例,未见足趾坏死。结论:第2趾锤状趾畸形是前足常见的足趾畸形,病因复杂。改良Weil截骨合并软组织平衡可以有效解决该畸形存在的矢状面与横断面不稳定,但是畸形复发、漂浮趾畸形、跖趾关节半脱位仍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