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理显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髓逐渐减少,骨髓小粒空虚,造血组织被脂肪细胞取代,这种骨髓脂肪组织取代造血组织的进程称为骨髓脂肪化。骨髓脂肪是造血微环境中重要成分,骨髓脂肪和其分泌的脂肪因子对造血具有促进/抑制的双相作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脂肪化机制探索将有助于对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发病机制的了解。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脂肪 脂肪因子 造血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检验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外周血和骨髓均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都进行血液和骨髓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计数以及骨髓增生程度。结果经血液和骨髓检验发现,观察组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多为增生程度明显减低或极度减低,对照组多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计数明显减少,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检验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价值高,能反映骨髓组织结构情况,有助于贫血的准确诊断。

  • 标签: 骨髓检验 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行骨髓检验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时期收治的无血液病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血液学及骨髓检查。结果在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红蛋白计数上,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且在骨髓增生程度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行骨髓检验诊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检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骨髓检验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价值探讨。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的3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33例非血液性疾病患者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都开展骨髓检验过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白细胞等指标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骨髓增生情况按照I级到V级的发生情况和对照组患者的骨髓增生情况按照I级到V级的发生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骨髓检验后,可以更好的了解骨髓组织结构情况,对于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断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骨髓检验 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涂片糖原染色在骨髓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骨髓异常综合征(MDS)和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进行骨髓涂片糖原染色(PAS),观察分析其幼红细胞和小巨核细胞,以期找出其变化规律,达到鉴别诊断的目的。结果骨髓涂片做PAS染色,幼红细胞的阳性百分数MDS明显高于AA,小巨核细胞的出现几率,MDS亦明显高于AA。结论利用PAS反应在骨髓涂片中观察幼红细胞及小巨核细胞的阳性有无,应该对骨髓异常综合征(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鉴别诊断起到提示作用。

  • 标签: 糖原染色 骨髓异常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髓检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附一医院收治的4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中南大学湘雅附一医院体检的40例非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骨髓检验,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II级、IV级、V级发生率分别为19.57%、32.61%、43.48%,对照组III级、IV级、V级发生率分别为2.50%、5.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中采取骨髓检验,可准确反映骨髓组织情况,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检验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于骨髓检验的意义分析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非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骨髓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一级和二级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一级和二级占比,观察组患者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于骨髓检验具有突出效果,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工作。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检验 临床分析
  • 简介:骨髓正常造血是在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支持下,通过造血干细胞的自我维持以及造血祖细胞的大量增殖及分化为基础的活动过程。近年来研究证实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损伤及造血细胞因子分泌紊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发生的重要原因。白细胞介素-6(IL-6)是骨髓基质细胞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中的一种,在免疫应答、急性期反应、造血调节等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综述IL-6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IL-6 造血调控 进展
  • 简介:骨髓正常造血是在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支持下,通过造血干细胞的自我维持以及造血祖细胞的大量增殖及分化为基础的活动过程。近年来研究证实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损伤及造血细胞因子分泌紊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发生的重要原因。白细胞介素-6(IL-6)是骨髓基质细胞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中的一种,在免疫应答、急性期反应、造血调节等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综述IL-6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更多还原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IL-6 造血调控 进展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输注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采用雌性BALB/c小鼠30只,参照姚军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实验分模型组、MSC组及照射组。MSC组于制模后3天从小鼠尾静脉1次性输注人骨髓MSC1×10^6,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变化、第28天存活率、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造血集落生成和骨髓病理学特征。结果显示:于制模后第7天,模型组外周血WBC显著低于MSC组和照射组,分别为(0.65±0.05)×10^9/L,(2.45±0.71)×10^9/L,(2.30±0.33)×10^9/L;第10天3组均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第14天模型组血象指标仍持续降低,而MSC组及照射组血象指标开始回升,至28天3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18.2%、80%和100%,MSC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MSC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数量、造血祖细胞集落生成数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而与照射组结果一致。结论:MSC输注可减轻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提高存活率。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动物模型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骨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情况,总结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患者24例,设为观察组,再选取我院同期体检健康的人群3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人群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FGF、VEGF在骨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骨髓组织中bFGF、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骨髓组织中bFGF、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对比治疗前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FGF、VEGF表达水平可以为临床监测骨髓基质的改善情况,评价疗效提高可靠、客观的临床参考依据。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查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Hyv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A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16例低增生性患者和 59例 AA患者的血象、骨髓骨髓病理和细胞遗传学,并进行长期随访和比较。结果: Pelger Huet患者外周血涂片中有原代粒细胞、核红细胞、成熟粒细胞缺失颗粒、假红细胞异常和成熟红细胞多态性,而 AA患者则未发现。低 MDS骨髓涂片中红系、颗粒状和巨核细胞系的病态造血率分别为 87.5%、 62.5%和 37.5%,只有 20.3%的 AA患者有轻度病态造血单红系,在 16例低 MDS患者中, 11例有骨髓涂片。骨髓切片中 CD34+细胞占 1%, AA患者 CD34+细胞占 0.4%, HypMDS异常核型检出率( 37.5%)明显高于 AA( 3.57%), AA均为小克隆异常。结论:在长期随访中,形态学、免疫化学和细胞遗传学联合检测是区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必要手段。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 细胞形态学 细胞遗传学
  • 简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已被证明参与了骨髓造血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而再生障碍性贫血(AA)被认为是与骨髓造血细胞受损和造血微环境缺陷有关的疾病.为了探讨AA的发病机制,运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22例AA患者骨髓和外周血肾素活性及AngⅠ、AngⅡ浓度,并以16例外周血常规和骨髓检查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AA组骨髓AngⅡ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AA组的骨髓AngⅡ浓度与外周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骨髓AngⅡ浓度较同组的外周血高(P<0.01),两组的肾素活性及AngⅠ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患者骨髓AngⅡ浓度降低,AA发病可能与其有关.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AngⅠ AngⅡ 骨髓造血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查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v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低增生性患者和59例AA患者的血象、骨髓骨髓病理和细胞遗传学,并进行长期随访和比较。结果PelgerHuet患者外周血涂片中有原代粒细胞、核红细胞、成熟粒细胞缺失颗粒、假红细胞异常和成熟红细胞多态性,而AA患者则未发现。低MDS骨髓涂片中红系、颗粒状和巨核细胞系的病态造血率分别为87.5%、62.5%和37.5%,只有20.3%的AA患者有轻度病态造血单红系,在16例低MDS患者中,11例有骨髓涂片。骨髓切片中CD34+细胞占1%,AA患者CD34+细胞占0.4%,HypMDS异常核型检出率(37.5%)明显高于AA(3.57%),AA均为小克隆异常。结论在长期随访中,形态学、免疫化学和细胞遗传学联合检测是区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必要手段。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 细胞形态学 细胞遗传学
  • 简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异常的疾病,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提高,MDS的诊断标准已不能满足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许多新的MDS亚型不被诊断标准所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对MDS进行了修正,新增添了难治性血细胞减少有多系病态(refractorycytopen-inawithmultilineagedysplasia,RCMD)、5q-、MDS不能分类(MDS-U)。

  • 标签: 贫血 再生障碍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液学 血细胞形态学
  • 简介:为研究复方雷公藤胶囊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造血的影响,我们通过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观察复方雷公藤胶囊对骨髓造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方雷公藤胶囊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多能造血干细胞(CFU—S)的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有明显升高作用。

  • 标签: 复方雷公藤胶囊 再生障碍性贫血 小鼠 骨髓造血 血液病 生物免疫调节剂
  • 简介:为研究补肾泻肝方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理,将25例再障患者(其中肾阴虚14例,肾阳虚11例)的骨髓进行体外培养,观察不同中药复方[滋肾阴(Ⅰ)、泻肝炎(Ⅱ)、温肾阳(Ⅲ)、补肾泻肝(Ⅳ)]和细胞因子(IL-2、IRN-γ)对其红系、粒-巨噬系造血祖细胞(CFU-E、BFE-U、CFU-GM)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Ⅰ、Ⅲ、Ⅳ方对CFU-E、BFU-E、CFU-GM均有促进作用,Ⅳ方的作用尤其明显,而Ⅱ方无此作用;IL-2、IFN-γ对上述指标有抑制作用;加入Ⅱ、Ⅳ方后能减除这种抑制,但Ⅰ、Ⅲ方无此作用。提示:补肾泻肝方药是治疗再障的有效处方,减除IL-2、IRN-γ对造血祖细胞的抑制、促进CFU-E、BFU-E、CFU-GM的形成是其治疗再障的重要机理。

  • 标签: 中药复方 补肾泻肝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祖细胞 体外培养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中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重要意义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研究,所有的患者均实施骨髓细胞活体检验,针对实施涂片的骨髓进行对比分析后,选取其中薄厚适中的涂片的200个细胞进行瑞氏染色,针对诊断和活检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观察。结果7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63例患者的瑞氏染色出现了明显增高的现象,而8例患者表现为正常,其中2例患者的瑞氏染色出现了下降的问题。通过骨髓诊断观察可知,其中62例患者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而骨髓诊断结合病情诊断可知,50例患者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9例患者为慢性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在骨髓细胞学检查中,有4例患者的诊断存在差异,而5例患者为并不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结论将骨髓细胞学检查合理的应用到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中,可以使得贫血诊断的结果更加的精确,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细胞学 检查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