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张艳晴(化名)来到医院就诊,她说:“我患糖尿病5年了,近半年血压又升高,大夫给我戴上高血压病的‘帽子’。我怎样做才能把血压控制好呢?”这个问题她提得很好,相信在现实中,有此类问题的病友为数不少。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0%~80%,糖尿病引起高血压的机制,主要和主动脉硬化、小动脉阻力升高,肥胖、遗传等有关。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血压

  • 标签: 高血压病 测血压 糖尿病患 主动脉硬化 医院就诊 血压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冠心病和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常见的合并症是高血压。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冠心病在病因学上存在一定联系,长期高血压惠者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疾病,同时高血压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一旦升高,可能会导致患者反射性心跳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及耗能量。本文浅谈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预防。

  • 标签: 高血压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动态血压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选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和同期接收的9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展开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监测的结果。结果在对比两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时,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对比中还发现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非杓型比例、晨峰出现频率均超过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24h动态监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昼夜血压和变化规律,可及时调整患者治疗方案,并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动态血压 高血压 冠心病
  • 简介:摘要:据近年来临床数据统计,高血压疾病女性发生子痫几率在逐年增加。高血压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疾病,伴有严重表现的子痫前期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子痫发作时,会对女性的身体造成严重影响。

  • 标签: 高血压疾病 重度子痫前期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妊娠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5年2月~2016年11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56例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含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结果本组5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中,经阴道自然分娩16例,自然分娩率28.6%;剖宫产40例,剖宫产率71.4%。56例产妇成功分娩新生儿58例(1例为双胎),其中新生儿体重<2.5kg9例(15.5%),2.5~4.0kg33例(56.9%),>4.0kg16例(27.6%)。58例新生儿中发生轻度窒息19例(32.8%),重度窒息7例(12.1%)。围生儿死亡2例(3.4%),其中1例胎盘早剥,1例胎死宫内。经产后治疗及精心护理,56例孕妇均于产后1周内血压全部恢复正常,水肿完全消退。治疗15d后所有产妇均病愈出院。结论积极开展孕期健康教育,做好围产期的心理护理工作,消除孕产妇紧张心理,保持其心情愉快,对预防妊高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妊高征患者及早发现、及时诊治,精心护理,有利于防止子痫发生。

  • 标签: 妊娠合并高血压 临床特点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对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到2019年10月所收治的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80例)进行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性护理)和研究组(人性化护理),每组40例。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研究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篇文章研究和分析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了在2019年2月份开始一直到2020年2月份这一时间段里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共计56人作为本次医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并观察和分析治疗后的血压、血糖等指标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通过本次研究和观察得出,在接受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血压与血糖指标起到了明显改善的有31人,治疗起到效果的有23人,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有2人。结论: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降糖与降压药来进行治疗,这将可以有效的让患者的血压与血糖起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控制,同时能够有效的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药物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针对合并高血压的 2019冠状病毒病(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的血压管理,关于 ACEI/ARB类药物的是否应用存在分歧,我们整理了一些相关文献结合我院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对当前疫情背景下的血压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COVID-19 高血压 血压管理
  • 简介:脑卒中是导致中国人死亡的首位原因[1]。54%脑卒中患者起因于高血压,控制血压是脑卒中防治中的重要环节[2]。在高血压患者中,有时凌晨血压升高幅度可达80mmHg[3],这种现象为血压晨峰(morningbloodpressuresurge,MBPS),是指清晨醒后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即短时间内(2~3h内)从相对较低水平迅速上升,

  • 标签: 脑卒中 高血压 血压晨峰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2例,按照是否合并急性脑梗死或无症状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组(n=86),无症状脑梗死组(n=82),非脑梗死组(n=94),比较三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白昼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情况。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症状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及急性脑梗死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无症状脑梗死组和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脑梗死组患者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无症状脑梗死组患者的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白昼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对于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降压时以降低血压负荷为主,而出现急性脑梗死并发症时应降低收缩压兼顾降低血压负荷。

  • 标签: 高血压 急性脑梗死 无症状脑梗死 动态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效果。方法: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选择纳入72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病例样本,以随机双盲法将纳入样本分组,36例设置对比组予以常规护理,36例设置研究组应用综合护理,对比分析干预效果。结果:经监测,干预后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合理控制血压水平,维持血压处于稳定、理想状态。

  • 标签: 血液透析 高血压 临床护理 血压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效果。方法: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选择纳入38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病例样本,以随机双盲法将纳入样本分组,19例设置对比组予以常规护理,19例设置研究组应用综合护理,对比分析干预效果。结果:经监测,干预后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合理控制血压水平,维持血压处于稳定、理想状态。

  • 标签: 血液透析 高血压 临床护理 血压水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效果。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选择纳入38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病例样本,以随机双盲法将纳入样本分组,19例设置对比组予以常规护理,19例设置研究组应用综合护理,对比分析干预效果。结果:经监测,干预后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合理控制血压水平,维持血压处于稳定、理想状态。

  • 标签: 血液透析 高血压 临床护理 血压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策略。方法:选取于2021年10月-2022年9月期间主动到本院接受诊治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样本来开展此次研究,样本选取量为66例,经随机分组法进行处理后将这66例患者分为两个组别,分别为研究组以及常规组,每组各纳入患者33例,并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血压管理策略干预以及综合血压管理策略干预,之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以及血糖水平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析两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水平的变化可知,研究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分析两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可知,研究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来说,应采用综合血压管理策略干预,这种方式有助于降低患者血压及血糖水平。

  • 标签: 高血压 糖尿病 血压管理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