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并总结相应的假性浸润模式。方法收集2016—2019年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病理科4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5例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的病例,共计9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结肠有蒂腺瘤8例,黏膜下层可见肿瘤性腺体,类似浸润性腺癌。黏膜下层腺体结构和细胞形态与黏膜内肿瘤相同,局部黏膜下层肿瘤与黏膜内肿瘤有连续性。黏膜下层肿瘤呈推挤式的分叶状或巢团状,腺体轮廓平滑钝圆,腺体周围少量间质组织类似于黏膜固有层间质,部分病例腺体外围黏膜肌错综增生,并常见黏膜肌包绕腺体。有些病例黏膜下层腺体扩张、间质内黏液结节形成及含铁血黄素沉积。1例为发生在直肠的广基隆起型腺瘤伴局部高级别异型增生累及集合淋巴小结形成淋巴腺复合体,并陷入黏膜下层,类似浸润性腺癌周围被淋巴组织包绕。淋巴腺复合体内的肿瘤腺体和黏膜内病变相延续,并且组织学形态相同,肿瘤前缘可见腺体轮廓呈推挤式类圆形,以及不连续的黏膜肌,无典型浸润性腺癌所有伴有的纤维间质反应、肿瘤出芽、腺体锐角分支及脉管浸润等形态特征。结论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可总结为两种独特的形态学模式,模式一为分叶状,缺少淋巴组织反应;模式二为淋巴腺复合体样。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为黏膜下层肿瘤和黏膜内肿瘤形态相同,并有连续性,推挤式的腺体周围伴固有膜间质和黏膜肌包绕,并且无典型浸润性腺癌的形态特征。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腺癌 复合体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简介:目的构建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材料并用于修复大鼠腹壁缺损,与美国强生公司的ULTRAPROTM补片对比,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材料(SIS)修复大鼠腹壁缺损后的大体效果及局部炎症反应。方法按照文献中报道的方法制作SIS材料并修复大鼠腹壁缺损(S组),并与美国强生公司的ULTRAPROTM补片(P组)进行对比,于术后3、8周取材,观察并评估2组大体修复效果及修复材料-肌肉交界处局部炎症反应。结果术后3周,SIS材料大体外观类似肌肉筋膜组织,缺损修复区域材料增厚;HE染色可见S组与P组大鼠腹壁缺损的修复区域均伴有炎症细胞浸润,SIS部分降解,部分胶原组织生成。术后8周,SIS材料边缘模糊不清,与周围正常肌肉筋膜组织相融合,缺损修复区域组织增厚明显;S组局部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SIS进一步降解,大量排列紧密、有序的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术后3周及8周,P组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均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IS材料修复大鼠腹壁缺损,效果显著,局部炎症反应轻微,并能够促进胶原组织增生。

  • 标签: 腹壁 修复 炎症反应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8年3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消化科10例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6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146例患者(147处病变)均行ESD治疗,最终病理证实均为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主要观察指标为短期疗效(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长期疗效(五年总体生存率、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结果ESD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147/147)、84.4%(124/147)和38.8%(57/147)。75处浸润黏膜下浅层(浸润深度<500 μm,SM1)的病变中,57处为扩大适应证,均为治愈性切除;其余18处为超适应证,均为非治愈性切除。72处浸润黏膜下深层(浸润深度≥500 μm,SM2)的病变,均为超适应证和非治愈性切除。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2~101个月),133例完成随访,五年总体生存率为90.9%。133例完成随访患者中,扩大适应证者(50例)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95.7%,超适应证者(83例)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88.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P=0.48);扩大适应证者的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100.0%,超适应证者的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结论对于符合ESD扩大适应证的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ESD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对于ESD超适应证的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ESD切除也有较好的预后,但术后要进行密切随访。

  • 标签: 胃肿瘤 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扩大适应证 超适应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银-猪小肠黏膜下层(NS-PSIS)治疗肛瘘动物模型的愈合机制。方法建立新西兰兔肛瘘动物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实验组使用NS-PSIS填塞治疗肛瘘,对照组使用猪小肠黏膜下层(PSIS),并在术后12、24、48 h及14 d获取肛瘘组织标本(每组3只)。行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查肛瘘组织的愈合情况。行Masson染色评估肛瘘边缘组织中胶原沉积情况,并定量分析。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CD34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蛋白表达,并定量分析。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mRNA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成功构建NS-PSIS,并建立新西兰兔肛瘘模型。NS-PSIS和PSIS填塞治疗肛瘘早期(术后12~48 h),两组的瘘道周围均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和新生血管形成。Masson染色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胶原合成明显多于PSIS组[(29.40±2.80)%比(20.97±1.68)%,t=-7.752,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MVD明显高于PSIS组[6.8(5.2,7.8)比5(4,6.8),Z=-2.969,P<0.01];在术后24 h,NS-PSIS组COLⅠ[(22.06±2.83)%比(13.5±2.88)%,t=-6.342,P<0.01]和COLⅢ[(25.70±3.44)%比(20.02±2.45)%,t=-4.038,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COLⅠ[(28.71±3.81)%比(20.09±3.07)%,t=-5.284,P<0.01]和COLⅢ[(30.59±1.41)%比(24.01±1.77)%,t=-8.710,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此外,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19.71(18.56,20.90)%比13.50(11.34,14.71)%,Z=-3.621,P<0.01]和Smad2[(18.56±2.57)%比(12.22±2.55)%,t=-5.249,P<0.0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SIS组。RT-qPCR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8.62(8.57,9.05)比6.87(6.51,7.14),Z=-3.621,P<0.01]、Smad2[13.44(11.25,13.59)比10.05(9.05,10.37),Z=-3.616,P<0.01]、COLⅠ[4.02(3.84,5.82)比2.58(2.08,4.08),Z=-2.012,P<0.01]和COLⅢ[12.12(11.60,14.60)比9.24(7.25、9.52),Z=-3.604,P<0.0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结论肛瘘填塞治疗早期(术后48 h) NS-PSIS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的能力可能优于PSIS,其机制可能与激活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

  • 标签: 肛瘘 猪小肠黏膜下层 纳米银 动物模型 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常规护理和全过程护理在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本文随机抽取本院于 2015 年 2 月至 2016 年 8 月收治的需要接受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的 3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为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提供全过程护理,判断两组患者在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焦虑及抑郁情绪改善状况三个维度上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焦虑及抑郁状态改善状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全过程护理用于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黏膜下层浸润的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11月—2019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径≥2.0 cm的侧向发育型肿瘤病例211例(221处病变)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病理分成黏膜下层侵犯组(13例患者,14处病变)和非黏膜下层侵犯组(198例患者,207处病变),临床特征、内镜特征、手术特征、病理特征组间比较行χ2检验或连续矫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结直肠癌病史(P=0.037)、病变直径(P=0.036)、部位(P=0.024)、非抬举征(P=0.040)是黏膜下层浸润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有结直肠癌病史者较无结直肠癌病史者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3.76,95%CI:1.338~23.768,P=0.018),直肠病变较右半结肠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7.091,95%CI:1.437~34.274,P=0.016),直径≥2.5 cm病变较直径<2.5 cm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6.297,95%CI:1.375~28.836,P=0.018),非抬举征阳性病变较非抬举征阴性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P=0.021,OR=5.373,95%CI:1.291~22.360)。结论对于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有结直肠癌病史,以及病变直径≥2.5 cm、位于直肠、术中非抬举征阳性均是发生黏膜下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黏膜下层浸润
  • 简介:目的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PSIS)放置在sD大鼠腹壁不同层次的转归。方法大小1cm×2cmPSIS膜片被放置在SD大鼠腹壁的不同层次(皮下、腹膜前、腹膜后),分别于术后1、2、4、9周取材,观察动物大体情况和组织学变化。结果术后动物均存活,均无伤口感染及血肿形成,3例浆液肿均出现在腹膜前组。三组均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但在1、2及4周时间点上,腹膜后组巨噬细胞计数强于其他两组(P〈0.05),9周时间点上无明显差异(P〉0.05)。1周时腹膜前组的血管化优于其他两组(P〈0.05),余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重塑情况,4周时腹膜后组新生胶原排列相对其他两组较紊乱、疏松。9周时腹膜前组新生胶原量相对较多,皮下组胶原排列连续性、致密性相对较好,余时间点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SIS是一种可降解、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组织再生能力的生物材料,植入腹壁各层次后各有优缺点。

  • 标签: 腹壁 肠黏膜 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补片植入兔膀胱阴道间隙的转归,探讨SIS补片在妇科盆底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家兔作为动物模型,16只雌性家兔随机(抽签法)分为4组,即7 d组、30 d组、90 d组和180 d组,每组4只家兔。4组家兔均通过手术方式于膀胱阴道间隙内植入SIS补片,分别于术后7、30、90、180 d处死各组家兔,并同时整块取出补片及其周围的膀胱阴道组织。标本均制成蜡块后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补片内部及周围组织产生的形态学变化,采用Masson染色观察补片组织内胶原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1)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7 d组SIS补片周围可见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并可见新生血管形成;30 d组炎性细胞浸润区域进一步增大;90 d组炎性细胞浸润区域明显缩小;180天组炎性反应基本消退。(2)Masson染色后光镜下观察,7 d组4只家兔SIS补片胶原结构清晰,保留完整;30 d组4只家兔SIS补片已有部分降解,但仍可见SIS胶原结构;90 d组有2只家兔尚可见少量残留SIS碎片结构,另2只家兔的SIS补片已被完全降解;180 d组4只家兔的SIS补片均被完全降解,其中1只家兔似可见部分有排序的胶原结构。结论SIS补片植入兔膀胱阴道间隙后可导致一过性的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植入180 d后可被完全降解并有少量新生胶原结构产生。SIS补片用于盆底重建手术需谨慎。

  • 标签: 肠黏膜 小肠 生物假体 组织相容性 炎症 阴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伴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2018年2月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采用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病理证实病灶<1/3食管管周,且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病例87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纤维化程度分成轻度纤维化60例(ESTD 31例、ESD 29例)和重度纤维化27例(ESTD 16例、ESD 11例),比较同一纤维化程度时两种手术方式的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以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颈部皮下气肿和术后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整块切除率[96.8%(30/31)比82.8%(24/29),P<0.05]和完全切除率[96.8%(30/31)比75.9%(22/29),P<0.05]明显高于ESD,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ESD[6.5%(2/31)比17.2%(5/29),P<0.05],剥离速度、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颈部皮下气肿发生。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剥离速度快于ESD[(12.3±2.8)mm2/min比(7.1±3.2)mm2/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相近,术中出血发生率[12.5%(2/16)比54.5%(6/11)]、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18.8%(3/16)比54.5%(6/11)]、穿孔发生率[6.3%(1/16)比27.3%(3/11)]、颈部皮下气肿发生率[6.3%(1/16)比27.3%(3/11)]低于ESD,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术后12个月2例行ESD和1例行ESTD患者局部复发,术后24个月1例行ESTD患者发生异时癌。结论ESTD能安全、有效切除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效果方面;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安全性方面。

  • 标签: 内窥镜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食管癌 黏膜下层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应用新型再生可降解生物材料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SIS)与植皮术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手部软组织缺损36例,根据缺损面积与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补片组2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 9.0 cm×3.5 cm,平均5.3 cm×2.1 cm,采用SIS治疗;植皮组1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9.0 cm×4.0 cm~16.0 cm×9.0 cm,平均12.0 cm×8.5 cm,采用中厚皮片植皮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方法促进软组织缺损愈合的效果,记录术后14 d、21 d、28 d、3个月创面区愈合情况,并随访评估创面区愈合后的外观、色泽、弹性、感觉恢复与部分肌腱外露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5个月。两组创面均完全愈合,外观、色泽接近,皮肤弹性及感觉均恢复良好。补片组感觉恢复优14例(66.6%),良5例(23.8%),差2例(9.6%);植皮组感觉恢复优9例(60.0%),良4例(26.0%),差2例(14.0%)。创面愈合效果补片组优14例,良5例,差2例;植皮组愈合优9例,良4例,差2例。结论SIS能快速、有效的刺激机体再生出表皮组织,并且新生的表皮经过生长与周围皮肤颜色无明显差异,无明显瘢痕增生,是一种手部小面积浅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 标签: 软组织缺损 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 植皮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猪小肠黏膜下层(SIS)生物补片应用于开放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76例(天津市人民医院52例、北京中日友好医院24例)单侧腹股沟疝行开放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使用Biodesign Surgisis补片为对照组,使用SIS生物补片为试验组。观察指标:(1)入组病人分组情况。(2)术后远期疗效。通过电话、短信或邮寄信件方式进行随访,病人因其他原因死亡或出现疝复发视为随访终点事件。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入组病人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病人76例。76例病人中,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8例。对照组病人性别(男、女),年龄,体质量指数,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手术部位(腹股沟左侧、腹股沟右侧),Gilbert分型(Gilbert Ⅰ型、Gilbert Ⅱ型、Gilbert Ⅲ型、Gilbert Ⅳ型、Gilbert Ⅴ型),手术时间分别为35、3例,(56±15)岁,(23.0±2.0)kg/m2,22、16例,16、22例,9、16、0、11、2例,(49±15)min;试验组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34、4例,(54±13岁),(22.9±2.2)kg/m2,17、21例,14、24例,9、21、1、7、0例,(53±21)min。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157,t=0.532、0.367,χ²=1.317、0.220,Z=-0.315,t=-0.765,P>0.05)。(2)术后远期疗效:对照组35例病人获得随访,其中4例因其他疾病死亡,随访时间为(68.8±2.7)个月,疝复发、慢性疼痛各1例,无异物感、术后感染发生。试验组31例病人获得随访,无因其他疾病死亡病例,随访时间为(68.8±2.7)个月,无上述并发症发生。两组病人疝复发、术后慢性疼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补片应用于开放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远期疗效较好。国产SIS生物补片的远期疗效与Biodesign Surgisis补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疝,腹股沟 Lichtenstein 生物补片 猪小肠黏膜下层 复发 感染 慢性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天然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膜进行表面修饰以提升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天然SIS膜进行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表面涂层以获得新型SIS/nHA膜,将0.5 mol/L四水硝酸钙[Ca(NO3)2·4H2O]溶于无菌去离子水并搅拌均匀,随后将0.5 g SIS膜基材浸没其中持续搅拌20 min,加入0.3 mol/L磷酸氢二铵[(NH4)2·HPO4]溶液,并滴加氢氧化铵(NH4OH)调节溶液pH至10,37 ℃下磁力持续搅拌直至溶胶形成,待反应完全后,取出SIS基材,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3次,室温干燥。重复上述溶胶-凝胶过程3次,获得SIS/nHA膜。然后利用能谱-扫描电镜对材料表面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再将小鼠前成骨细胞以5×104细胞/膜的密度接种于各组材料,通过死活染色和噻唑蓝(MTT)试剂盒检测细胞在1、3、7 d增殖活性,同时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悬液(100 μl,1×105/ml)接种于铺有Matrigel胶的96孔板,比较SIS/nHA和SIS诱导成管能力。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溶胶-凝胶法成功将nHA沉积于SIS膜表面,与单纯的天然SIS膜比较,修饰后的SIS/nHA具有更理想的纳米磷灰石表面拓扑形貌;而且,体外实验证实培养1 d时,SIS和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15±0.027比0.230±0.035,t=0.588,P>0.05);而持续培养3 d(0.382±0.041比0.261±0.031,t=4.077,P<0.05)和7 d(0.543±0.055比0.392±0.040,t=3.846,P<0.05)后,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显著高于S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外成骨结果表明,SIS/nHA诱导4 h形成的成管节点数显著高于SIS组[(46.5±6.4)个比(31.3±5.1)个,t=3.217,P<0.05],同时SIS/nHA诱导形成的管腔长度也显著高于SIS组[(5 170.6±620.5) μm比(3 482.2±480.1) μm,t=3.72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HA涂层修饰有效提升了SIS膜的表面生物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SIS的表面改性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小肠黏膜 表面改性 骨再生
  • 简介:目的构建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SIS)材料,并与美国COOK公司的Surgisis产品进行对比,评估SIS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检验。方法按照文献中报道的方法制作SIS材料,并与美国COOK公司的Surgisis产品进行大鼠体内植入的对比,观察并记录动物术后的一般情况,并于术后3、7d、2、4、8周处死大鼠(每次2只),分别切取SIS及Surgisis补片并包含周围部分正常的肌肉筋膜组织,观察材料-肌肉交界处局部炎症反应、组织增生及微血管形成的情况。结果所有动物均存活至既定处死时间点,组织学观察可见,术后早期,SIS及Surgisis结构完整,呈现膜片状或条索状致密红染结构,植入部位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着时间的延长,SIS及Surgisis逐渐降解,结构松散,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结论SIS植入大鼠体内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

  • 标签: 腹壁缺损 生物相容性材料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IS)血管外支架对动静脉内瘘(AVF)近吻合口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只雄性成年家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家兔左侧颈总动脉、颈总静脉端端吻合建立AVF。SIS组家兔左侧颈总AVF建立后,应用SIS包敷近吻合口静脉外周表面建立血管外支架。术后第21天取AVF近吻合口静脉作如下检测:HE染色测量内膜厚度、内中膜厚度比值,免疫组化法检测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核因子-κB p65 (NF-κB p65)及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对照组AVF近吻合口静脉内膜厚度、内中膜厚度比值较SIS组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3.510和3.139,均P<0.01);对照组AVF近吻合口静脉内膜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SIS组(t=3.619,P<0.01),对照组AVF近吻合口静脉NF-κB p65、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SIS组(t值分别为12.050和15.077,均P<0.01)。结论小肠黏膜下层血管外支架能够减轻家兔颈总动静脉内瘘近吻合口静脉内膜增生,可能与促进受损静脉修复以减轻静脉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缺氧等有关。

  • 标签: 小肠黏膜下层 血管外支架 动静脉内瘘 近吻合口静脉 内膜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健康志愿者中牙周膜麻醉和黏膜浸润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在2014年9月-2014年12月我院口腔科招募的80例20~40岁志愿者,采取随机自身对照,一侧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注射仪(C-CLADS)进行牙周膜麻醉,对侧用传统的手推式黏膜浸润麻醉(对照),比较两侧的起效时间、用药剂量及麻醉效果及其注射疼痛程度。结果采用C-CLADS进行牙周膜麻醉的药物剂量和注射疼痛程度均显著小于传统的手推式浸润麻醉,且药物起效时间更快,麻醉成功率更高,各项数据均优于黏膜浸润麻醉的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C-CLADS进行牙周膜麻醉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剂量、起效时间短、降低注射疼痛,并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 标签: 牙周膜麻醉 黏膜下浸润麻醉 麻醉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在低位直肠癌周围黏膜的表达及浸润范围。方法采用PAP法对60例低位直肠癌周围黏膜进行CE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直肠癌CEA阳性肠癌组织切片作阳性对照,用正常羊血清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直肠癌组织CE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黏膜和正常黏膜(P〈0.001),癌旁黏膜CE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P〈0.001)。而直肠癌CEA阳性程度与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无关(P〉0.05)。CEA在乳头状腺癌与低分化和中分化腺癌表达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头状腺癌、低分化与高分化腺癌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浸润深度与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有一定的关系(P〈0.001),直肠癌的最大直径与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无关(P〉0.05)。结论CEA在直肠癌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中的表达,其阳性程度不同,低位直肠癌CEA阳性程度与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无关,而直肠癌的浸润深度与沿肠管纵向浸润的距离有关。

  • 标签: 直肠癌 癌胚抗原 浸润范围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患者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有效性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浸润深度将30例、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分组讨论,M组(抽取15例,黏膜浸润)与SM组(抽取15例,黏膜下层浸润),均行ESD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相较SM组,M组ESD手术中出血量较少,切除病灶直径较低,手术时间较短,肿瘤治愈性切除率较高(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M组ESD术后12个月肿瘤复发率较SM组更低(P<0.05)。结论: ESD治疗M层浸润深度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疾病复发率较低。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不同浸润深度 早期胃癌 治疗优势
  • 简介:摘要2018年5月—2020年8月,采用内镜下精准肌层剥离术(endoscopic precise muscular dissection,EPMD)对3例伴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了治疗。3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标本无破损,标本长径2.0~5.7 cm,纤维化直径0.5~0.8 cm,手术时间30~70 min。1例术中穿孔,1例术后发热,无迟发性穿孔及出血发生。2例为治愈性切除,随访期内未见明显复发及转移;另一例为非治愈性切除,内科保守治疗,随访期内无复发转移。以上初步结果提示,EPMD可用于早期胃癌伴黏膜下层严重纤维化的治疗,但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增加样本量进一步临床观察。

  • 标签: 纤维化 早期胃癌 内镜下精准肌层剥离术
  • 简介: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主要分布在冀、蒙、辽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对于其用途,有不同认识。本文在较全面梳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发现的基础上,探讨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的类型及其用途。总起来说,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作为聚落单位来看,包含有服务于该城的祭祀遗存,但不能掩盖其强烈军事防御功能的本质。如果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呈带状分布的全部石城就构建起了护卫中心区域的外围整体防御体系。

  • 标签: 夏家店下层文化 石城 用途 防御带
  • 简介: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彩绘陶器,资料集中见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中①,另外,我所在敖汉旗范仗子墓群中也挖到一些②,其他地区也有,但发表的不多.此种彩绘陶器都出土于墓葬中,此知彩绘陶器的纹饰与丧祭有关.

  • 标签: 夏家店 下层文化 彩绘陶器 纹饰研究 中国 文物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