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及转运效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未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前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13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后该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04例设为管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组采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进行转运。调查收集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事件及护护合作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管理组转运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88%)明显低于对照组(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患者平均转运时间〔(12.4±5.3)min〕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转运时间〔(18.4±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护士的护护合作水平总分〔(105.86±8.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0.78±7.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事件,并提高护护合作水平,从而提高了运转治疗及运转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制简易高危儿转运车在高危新生儿院内转运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分娩的新生儿,并因其病情危重,需院内紧急转运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184例新生儿。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所转运的新生儿设为传统转运组(新生儿93例),2019年1~5月所转运患儿设为转运车组(新生儿91例),比较两种转运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传统转运组与转运车组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转运所需医务人员数量较传统转运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出现1例新生儿死亡,其余新生儿均存活;转运车组NICU住院时间与传统转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I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溶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传统转运,自制新生儿转运车安全有效,减少了同行医务人员数量,同时不改变新生儿病情及并发症等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机械通气患者高压氧治疗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浙江明州康复医院需行高压氧治疗的20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单,比较2组护理不良事件及交接不清的发生情况、护士满意度及平均交接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和交接不清的发生数分别为8例、2例,分别少于对照组的21例、11例,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0% vs. 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交接时间为(9.95±1.23)min,短于对照组的(22.46±1.3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的运用规范了机械通气患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转运交接流程,有效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及交接不清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了转运交接的工作效率及交接护士双方的工作满意度,保障了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简介:摘要:在医院急诊科是主要针对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阵地,要面对的是病情严重、变化快的患者。在进行危重症患者抢救和复苏过程中,由于判断以及治疗的需要,常常会转至检查科室以及手术室等相关的专科病房进行治疗。虽然这个过程当中的转运时间比较短,但是转运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将直接为其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比如各种管道接触不良、供氧不足、检测仪器出现问题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因此,制定规范标准化的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规章制度,对于规范医疗队伍,加强转运技术相应培训,能够有效的降低转移过程当中不良事件的发生,达到安全转运的最终目的。
简介:摘要:在铝电解生产车间,更换电解槽阳极后,需要在阳极表面上覆盖较厚的破碎保温料块(简称保温料),以减少电解槽表面散热和防止碳阳极表面氧化。本文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一套保温料的转运装置,减少作业现场粉尘,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情况,实施分级转运模式,探讨其对不良事件等方面影响。方法借助数字表法将2018年1~12月该院呼吸科重症接受院内转运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转运,研究组实施分级转运,比较两组院内转运时间、不良事件率及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转入CT科室(13.0±2.5)min、重症监护病房(20.1±3.2)min、介入科室(12.5±2.8)min、手术科室(10.0±2.1)min、普通病房(18.7±3.5)min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转入CT科室(16.9±2.8)min、重症监护病房(28.9±4.3)min、介入科室(16.1±3.0)min、手术科室(15.1±3.5)min、普通病房(23.6±4.2)min时间(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3%)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8.6%)(P<0.05);研究组满意度93.2%高于对照组满意度61.4%(P<0.05)。结论呼吸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可有效缩短转运时间,减低不良事件率,提高接收科室满意度,该模式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护理的标准化转运流程对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住院,且完成院内转运至CT检查区域的危重症患者60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0例。观察组基于循证的标准化转运流程进行转运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转运护理。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时突发抽搐或烦躁不安、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心率波动>20%、导管意外滑脱或堵塞、输液管脱管或堵塞、氧气不足、仪器设备故障、药品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为1.3%(4/300)、7.0%(21/300)、4.7%(14/300)、0.3%(1/300)、8.3%(25/300)、0.3%(1/300)、0.7%(2/300)、0.3%(1/300),低于对照组的4.0%(12/300)、22.3%(67/300)、9.3%(28/300)、3.0%(9/300)、19.3%(58/300)、2.7%(8/300)、3.3%(10/300)、6.0%(18/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整体满意率为91.9%(262/285),高于对照组的69.0%(187/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基于循证的标准化转运流程能有效降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简介:摘要:心脏介入治疗是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介于内科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是一种有创的诊治方法;主要技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支架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心脏介入手术在影像学方法的指导下,通过专业心脏导管对心脏病进行确诊和治疗,复杂病例一般转外科搭桥治疗和分次完成手术来解决。心脏介入术不仅加大手术难度,且提高了术后安全转运和护理的各环节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过往的研究大多数注重手术的安全性,忽略了患者在转运过程的安全防护。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医护人员应注重术后患者的院内转运和护理,医护人员需要遵循术后的风险管理制度,转运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要冷静应对,避免因医务人员失误导致患者的二次伤害,保证患者安全转运,提高心脏介入手术救治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急诊科室中的急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过程中,实施护理方案的效果和价值。采用的方法:在我院急诊科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接收的全部转运危重患者中,选择90例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根据实验患者转运期间接受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并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人数相同。对照组在转运期间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最终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后,在患者成功转运率方面,研究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同样由于对照组,两项数据的对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急诊科室的危重症患者在转运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对此类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转运的成功率大大提升,也能让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以增强,有效避免各类医患问题的出现,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