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剖析非甾体类抗炎药、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发病间的关系,供临床借鉴。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10月我科接收的消化性溃疡者38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系我科同期接收的慢性胃炎者45例。分析两组病例资料,挖掘消化性溃疡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幽门螺杆菌间的关系。结果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将大幅度增高。经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概率将提高,且其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还具备较强的协同致病作用。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既可提高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的概率,又与幽门螺杆菌具备相同的致病作用。对此,临床医师在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时,还应从多方面考虑,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注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急性胰腺炎(PEP)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ERCP治疗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遵照随机性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两组不同时间段血清淀粉酶水平以及PEP发生率。结果术后24h观察组血清淀粉酶水平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PEP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2.74)。结论为预防ERCP术后PEP的产生,建议术后于患者肌内注射NSAIDs,而且该类药物还可有效抑制血清淀粉酶水平的上升,值得临床采纳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的患者采用三联疗法与序贯疗法根除Hp的疗效。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长期服用NSAID且确诊为Hp感染的患者180例设置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均占据90例。常规组采取三联疗法治疗,实验组采取序贯疗法治疗,比较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的Hp根除率分别为78.9%与80.0%,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6%与16.7%,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且实验组治疗方案所需费用明显低于常规组,P值小于0.05。结论对于长时间服用NSAID的患者而言,给予三联疗法与序贯疗法均可获得良好的Hp清除率,且给予序贯疗法所需费用较低,值得在基层临床医院推荐采纳。
简介: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作为急性和慢性疼痛管理治疗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使用历史长达100年之久,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所有的非选择性NSAIDs都存在潜在的副作用,尤其是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ARDs)。这都与它们对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1,COX-1)和COX-2抑制作用的选择性有关。为了避免与COX-1抑制相关的胃肠道副作用,罗非昔布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应运而生。随着临床应用时间的延长,以及一些最新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揭晓,COX-2选择性抑制剂胃肠道的安全性得到了广泛的验证,但其非胃肠道ADRs也越来越令人担忧,尤其是其心血管、肾脏以及过敏等方面的ADRs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本文总结近年来对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的文献,以期临床选用时有更多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与术后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对黄斑水肿的预防效果。方法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术前3d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B组术前3d给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C组术后开始给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D组术前术后不使用任何非甾体类抗炎药,术后A、B、C三组均给予典必殊滴眼液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D组仅给予典必殊滴眼液。分别于术后3d,1、2、4、6、10周随访,观察各组间最佳矫正视力、黄斑水肿发生率和黄斑中央区厚度。结果术后3d、1、2周各组间黄斑水肿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6和10周,A、B、C、D组黄斑水肿的发生率依次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各期,四组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术前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可更好减少黄斑水肿的发生,且口服的效果比局部用滴眼液的效果要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炎药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5年2月所收治的696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病患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确定患者上消化道健康状态以及Hp(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观察Hp阳性和阴性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上消化道的出血情况。随访1年后选出136例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并根除H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法莫替丁)和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各68例,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696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患中,589例为Hp阳性,其中137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23.26%;107例为Hp阴性,其中9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8.41%。对比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P<0.05)。观察组2例病患再出血,占总数的2.94%,对照组中8例病患再出血,占总数的11.76%。观察组较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有着直接的关系,Hp阳性并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较高,可根据患者病情替换使用法莫替丁可降低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