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分析。方法根据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3年间NSAIDS的总用药频度进行不良反应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因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凝等作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各种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多种免疫功能紊乱的炎性疾病以及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等的治疗。其不良反应也呈增多的趋势,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炎、预防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医源性使用中,约有30%治疗有胃肠道不良反应,而国内报道NSAIDS诱发的上消化道出血占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15%—25%。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4000多万的骨关节患者,因此,合理使用NSAIDS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3年间的NSAIDS的临床应用情况分析,作如下报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考察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对Alzheimer病中炎症反应、外周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采用Griess法测定了各刺激剂及药物对U251人源星形胶质瘤细胞生成NO的影响。分别用RT-PCR法和ELISA法测定了IL-1β对U251人源星形胶质瘤细胞表达和分泌IL-6的影响。结果表明LPS(10ng/ml至10μg/ml)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刺激细胞释放NO,100μg/ml的Aβ25-35可明显刺激刺激NO的释放;非甾体抗炎药双氯酚酸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1μg/mlLPS刺激的NO释放,IC50分别为1×10-5mol/L和3.62×10-10mol/L。而IL-1β(5ng/ml至125ng/ml)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刺激U251胶质瘤细胞分泌IL-6,也可明显诱导IL-6mRNA的表达。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IL-6的分泌及mRNA表达。1×10-5mol/L的双氯酚酸钠也可抑制IL-6的分泌及mRNA表达。综上表明双氯芬酸钠及地塞米松均可抑制Alzheimer病中炎症反应、外周炎性细胞浸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0月到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干眼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59)与对照组(n=59)。对照组给予人工泪液治疗,研究组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临床治疗有效率、BUT实验结果、角膜荧光染色结果、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积分、角膜荧光染色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临床治疗有效率、BUT实验结果、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眼睑充血、眼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停药后不良反应均消失,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给予干眼症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既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分泌量,又可改善临床症状、BUT实验结果、角膜荧光染色结果,同时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近年来研究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有与抗炎作用无关的抗肿瘤功能: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或其他NSAID可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关于NSAID具体的抗肿瘤机制众说纷纭,一般认为NSAID作为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于抑制肿瘤的生长有重要的作用。最新的研究发现,其抑制肿瘤的活性可能与其调节RECK基因的表达有关,本文就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检索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含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NSAID所致肝损伤患者纳入NSAID组,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测结果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由本研究团队成员根据相关标准重新统一进行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评分、临床分型分级、病理学分型分级和临床转归评价。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85例,NSAID组63例,对照组322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R值对DILI分型和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的结果显示,2组患者中不同类型肝损伤者占比和不同级别肝损伤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SAID组和对照组行肝活检者分别为41和142例,结果显示,NSAID组血管损伤型者占比高于对照组[4.9%(2/41)比0(0/142),χ2=7.003,P=0.049],汇管区炎症发生率和细胆管增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3.4%(26/41)比93.7%(133/142),χ2=25.544,P<0.001;43.9%(18/41)比76.1%(108/142),χ2=15.337,P<0.001],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0%(9/41)比9.2%(13/142),χ2=4.925,P=0.026]。经停药和对症治疗,NSAID组和对照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8.9%(56/63)和92.5%(298/322),痊愈率分别为41.3%(26/63)和52.5%(169/322),均无死亡者,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AID所致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与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相似,肝脏病理学特点为汇管区炎症和细胆管增生发生率低于而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率高于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并可见血管损伤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接收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患者中抽取87例,对临床特点和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7例患者中,消化道出血患者28例,未出血患者59例。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发现和年龄超过65岁、联合用药、有基础疾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有关。在用药情况上,以阿司匹林(低剂量)为主,中高危预防性用药29例。结论:提高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的关注度,重视危险因素,并对中高危患者预防性用药,可以预防消化道出血。
简介:关键内容●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通过多种途径损伤胃肠粘膜,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干扰前列腺素(PGs)的合成.NSAID溃疡常为"无痛”性,可以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为首发症状.●一旦发现NSAID溃疡,对可以停用NSAIDs者应予常规抑酸剂治疗;如患者需继续服用NSAIDs,则需用常规剂量或倍量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对具有发生症状性NSAID溃疡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常规给予抗溃疡药物预防治疗.预防药物可选用PGs类似物,如米索前列醇或PPI.H2受体拮抗剂(H2RA)、硫糖铝、铋剂及中和胃酸药均不宜作为NSAID溃疡的预防用药.●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pylori)和NSAIDs是引起胃肠粘膜损害的两个独立因素,但两者作用可相加.需长期服用NSAIDs者或NSAID溃疡患者均应检测H.Pylori,对H.Pylori感染者应予根除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时间为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杭州市临安区中医院收治的干眼症患者100例,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划分成观察组(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的方式);对照组(人工泪液单独治疗),各50例。比较分析两组间的疾病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中治疗总有效率48例(96.00%)高于对照组34例(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异物刺激感、结膜充血水肿、痛痒1例(2.00%)低于对照组的9例(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干眼症患者,通过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模式,对患者临床疗效的提升意义重大,同时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适合应用于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非甾体抗炎药。方法查阅参考文献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临床上所指的非甾体抗炎药即消炎镇痛解热药。
简介:摘要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大约有1亿人定期服用此类药物。此类药物对预防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发生1、术后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肌肉和关节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虽然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镇痛方面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它还存在明显的副作用。Tenenbaum指出将近30%定期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同时,英国国家临床规范协会(NICE)指出,在英国每年有2000人的死亡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