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骨切口手术治疗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并气胸的疗效。方法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手术切除双侧肺尖部大泡,术后经8~1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本组30例病例临床症状消失,胸部透视及胸部CT扫描无气胸及肺大泡征象,复查肺功能正常。结论通过对国内外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所致双侧气胸的治疗研究表明,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腋下切小切口、VATS同期开胸对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手术方法简单,不影响呼吸功能,对患者创伤小,愈合好,痛苦小,在基层医院无胸腔镜的条件下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上腹部正中切口经膈肌进胸法行贲门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用上腹部正中切口经膈肌进胸法行贲门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食管上切缘距肿瘤平均长度为5.8cm,下切缘距肿瘤均大于5cm。手术平均用时252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50毫升,平均清扫淋巴结数15枚,术后肠蠕动恢复平均时间为3.5天,术后病理报告示食管切缘和远侧切缘均无癌残留。无术后出血、吻合口漏等并发症。随访12-40月,12月内全组患者未发现吻合口复发及远处转移征象。结论用上腹部正中切口经膈肌进胸法(无胸壁切口)行贲门癌根治手术不仅安全可行而且符合胃癌根治手术要求。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电视胸腔镜下经胸径胸腺切除术与胸骨正中切开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方法选择重症肌无力患者,随机分为给予电视胸腔镜下经胸径胸腺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和胸骨正中切开胸腺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及应激状态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伤口引流量、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例数、镇痛药物使用例数、术后卧床总时间、血糖水平、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HAMD)评分、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血胰岛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下经胸径胸腺切除术能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缓解应激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正中切开术与会阴侧切术用于阴道助产的效果。方法观察我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200例,其中会阴左侧切100例为对照组,会阴正中切100例为观察组,观察产妇术中出血量、切口延伸、缝合时间、术后疼痛难忍程度、切口水肿、产妇的自我感觉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会阴正中切开组术中出血量、切口延伸、缝合时间、术后疼痛难忍程度、切口水肿、住院时间明显小于会阴左侧切开组;自我感觉良好者正中切开组明显多于左侧切开组。结论会阴正中切开术操作简便、出血量少、组织损伤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适合临床应用,为广大孕产妇减轻了痛苦,是提高产科质量的好方法。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50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50例VSD患者中48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6%,2例封堵不成功中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在超声心动图(经胸及经食管)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半劈胸骨行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手术效果和影响因素及52例手术的经验总结。方法52例均采用正中切口小切口半劈胸骨进胸,切除胸腺及前纵隔所有脂肪组织,其中有外侵表现者,则切除受累之胸膜、心包、动脉外膜,并按临床症状分型、镜下病理分型、临床病理分期、是否根治切除分别分类,统计缓解、改善、无变化、恶化的例数,缓解和改善视为有效,无变化和恶化视为无效,以有效和无效例数行X2检验。结果本组52例病例,总有效率82.7%(43/52),无变化5例,9.7%,恶化4例,5.8%,其中死亡1例。平均手术时间89.3±24.7min(53min-176min),术中大血管损伤出血0例,全部病例术中失血量<200ml,术后引流量<200ml,纵膈感染0例,切口感染1例(1.92%),术后平均住院日6.7±3.8天。临床症状分型和镜下病理分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病理分期和是否根治切除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症状分型对手术疗效有一定影响,Ⅲ型有效率明显降低,但统计学分析对疗效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无论临床分型如何,均应手术,原发性胸腺癌不易根治性切除,但就手术切除对重症肌无力症状改善来看,良恶性肿瘤差异不大,Masaoka分期与胸腺瘤并发重症肌无力的预后密切相关,就改善肌无力症状来看,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以Ⅱ期效果最好。小切口半劈胸骨行胸腺根治切除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优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手术效果可靠,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正畸拔除上颌单侧中切牙矫治模式的可行性及临床治疗的要点.方法从40例切牙外伤正畸病例中,选出患者19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1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7例,安氏Ⅲ类错(牙合)2例;男16例,女3例,平均年龄14.5岁,均存在牙量与骨量不调需拔牙矫治病例.所有患者采取拔除外伤中切牙及其它三个象限第一前磨牙模式进行矫治.矫治后对临床资料做回顾性的研究,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9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矫治后拔牙间隙关闭,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中线基本正中,侧貌得到改善.采用治疗前后配对t检验方法,发现牙性指标4项:U1-NA(27.5°至23.3°)、L1-NB(36.4°至32.5°)、L1-MP(97.2°至93.5°)角度减少,表示上下中切牙的倾斜度减小,U1-L1(11.83°至124.4°)角度增加,表示上下中切牙的凸度减少;软组织指标2项:上唇凸点-E线距(Ls-E)从3.5mm减小到1.2mm、下唇凸点-E线距(Li-E)从4.1mm减少到1.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遵循个体化原则,用Bolton指数指导设计和有效支抗控制,非常规拔牙模式矫治,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简介:目的观察改良胸骨前及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推动腔镜技术在甲状腺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接受腔镜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72例和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的3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资料、术后恢复和患者满意度行对比分析.结果除手术时间外,腔镜手术的2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传统甲状腺手术组(P<0.05);改良胸骨前径路组手术时间、皮瓣游离面积、皮下隧道建立时间、术后24h视觉模糊评分(visualanalogyscale,VAS)得分等均优于乳晕径路组(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等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手术无论在治疗效果还是满足患者美容诉求方面,均优于传统甲状腺手术.从路径选择来看,改良胸骨前径路手术要略优于乳晕径路,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和路径.
简介:目的:探讨经乳晕入路腔镜手术治疗胸骨后甲状腺肿的可行性、手术适应证及技巧。方法: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1月1日共收治18例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其中男4例,女14例,均行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结果:17例成功完成腔镜手术,1例因继发甲亢、胸骨后肿物过大过深且容易出血中转开放手术。术后病理均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时间平均(82.1±8.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7.2±19.2)ml,2-3d拔除引流管;平均住院(7.8±1.5)d。术后8例出现一过性低血钙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经乳晕入路腔镜手术治疗胸骨后甲状腺肿是可行的,但胸骨后甲状腺组织体积大、位置低时,操作较困难,中转率较高,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聚维酮碘冲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能否降低术后的切口感染率。方法随机选择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96例作为实验组,再随机选择急性阑尾炎患者89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时用用聚维酮碘冲洗切口,对照组手术时不冲洗切口。结果实验组96例患者中,切口感染6例,切口感染率为6.25%,切口局部红肿7例,发生率为7.29%,对照组89例患者中,切口感染14例,切口感染率为15.73%,切口局部红肿15例,发生率为16.85%。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切口感染率显著下降(P<0.05),切口红肿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术中用聚维酮碘冲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能显著降低术后的切口感染率和切口局部红肿发生率。
简介:高速铁路线路曲线(缓和曲线)圆顺度(方向)的检查一般采用普通的弦线测量正矢的方法和使用专用测量小车的方法。但由于高速铁路线路曲线半径大,缓和曲线长,缓和曲线的正矢值太小,在实际测量中,弦线法几乎不能使用。专用小车测量三维坐标的方法,需要的设备多,仪器架设繁杂,检测时间漫长,效率低。本文提出了一种在高铁线路两股钢轨间的无砟道床板上布设基线,用测量缓和曲线各点支距值,对缓和曲线进行方向控制的方法。计算表明,使用阶梯支距法完全可以满足在道心道床板上进行基线布设和支距点画标的要求。在道心道床板上对缓和曲线支距值进行测量时,快速、准确、方便,节约人力。试验表明阶梯支距法在高速铁路缓和曲线方向的控制上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