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用访谈法探讨8个已求助和5个未求助家庭的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比较已求助者和未求助者、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认识的差异。结果显示,青少年和父母从6个方面描述心理咨询:功能、形式、适用问题、服务提供者、求助者和效果,各方面提及次数最多的分别是问题解决、谈话法、心理困扰、心理医生、心理有病的人和有帮助;误解包括心理咨询是针对心理有病的人,只有严重问题才需要求助。已求助者比未求助者更了解心理咨询,提及问题解决、心理困扰和有帮助的次数更多。青少年更多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老师处理正常群体的心理困扰;父母更多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医生处理心理疾病。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趋于理性和准确,但仍有误解需要澄清。
简介:在多重系统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即时反馈训练范式,以大学生为被试,考查相关维度数量对基于规则和信息整合两种结构的类别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关维度数量是影响类别学习的重要因素,基于规则单维度结构的学习显著优于信息整合结构和基于规则双维度结构的学习,基于规则双维度结构的学习与信息整合结构的学习没有显著差异。(2)反应策略受到规则复杂性的影响,当类别结构中隐含的规则比较简单时,学习者使用规则策略;当类别结构中隐含的规则比较复杂时,学习者难以掌握规则,就会使用相似性策略。研究结果支持"难度观",而不支持多重系统理论。
简介:通过采用延迟满足决策任务,要求儿童分别为自己和他人做出决策,本研究考察了观点采择因素对儿童情感决策发展的影响。实验一选取3岁和4岁儿童各40名,结果发现3岁儿童和4岁儿童在为自己选和为他人选两种条件下的表现均无显著差异,都倾向于做出延迟选择。实验二选取3岁和4岁儿童各60名,在为他人的选择中进一步区分了不同的观点提示条件,并增加了观点采择测验任务。结果发现,4岁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不同的观点提示条件下为他人选择时分别表现出了与为自己选择不同的决策趋势;3岁儿童尚未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在各种不同观点提示条件下为自己和为他人做选择时差异均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观点采择能力对儿童情感决策的影响是发展性的。随着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能够确立正确的延迟动机,为他人做出有效的决策。
简介:通过四个实验考察句子边界对整体连贯性的影响.实验运用不一致程序(inconsistentparadigm)进行.实验一结果发现,当目标行1(targetline)不是一个完整句子时,被试阅读完目标行2(post-targetline)后才会意识到目标行l中的不一致.实验二结果发现,当目标行1是一个完整句子时,被试阅读完目标行1后就可立刻意识到其中的不一致,但探测词的反应时在两种条件下则并没有明显差异.这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句子边界作为一种信号,提示读者在阅读下一句子前要完成当前句子的整合加工.实验三结果发现,目标行1以一个无关词(如然后)结束时,被试阅读完目标行1后也可立刻注意到其中的不一致,这表明句号对背景信息的整合不是必需的.实验四考察了分号的作用,结果显示:被试阅读完目标行1后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冲突.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推测句号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影响,而其它句子边界(如:分号)的作用则并不明显.
简介: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性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有效性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的观点不一致。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性的态度是谨慎的,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