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评价≥75岁患者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感染后经静脉起搏系统移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行经静脉起搏系统移除术的患者资料,根据年龄分为≥75岁组和<75岁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伴随疾病、植入设备类型、导线根数及种类、麻醉方法、移除方式、并发症发生率及完全移除率等特征。结果研究入选316例患者,其中≥75岁组115例(男79例),<75岁组201例(男151例);<75岁组移除的除颤装置更多(10.9%对4.3%,P=0.044)。①两组患者在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多根导线患者的比例、导线植入时间及拔除方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安全性评估:两组患者均无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发生,≥75岁组有7例(6.1%,7/115)出现轻度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75岁组有10例(5.0%,10/201)出现轻度并发症,1例(0.5%,1/201)出现严重并发症。③有效性评估:≥75岁组中111例(96.5%,111/115)患者起搏系统经静脉完全移除,4例(3.5%,4/115)取得临床成功,无移除失败事件;<75岁组中191例(95.0%,191/201)患者起搏系统完全移除,9例(4.5%,9/201)取得临床成功,1例(0.5%,1/201)经静脉移除失败。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CIED感染的≥75岁患者,行经静脉起搏系统移除术是可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不亚于<75岁人群。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ICU护士对危重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DRPI)预防的知信行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5—8月,采用自行修订的ICU护士MDRPI预防知信行问卷对浙江省8所三级综合性医院540名ICU护士进行调查。分析ICU护士MDRPI预防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预防知识、态度与行为3个维度之间关系。结果ICU护士MDRPI预防知信行问卷总均分为(3.87±0.46)分,其中知识维度条目均分为(3.43±0.69)分,态度维度条目均分为(4.13±0.51)分,行为维度条目均分为(4.06±0.56)分。不同性别、婚姻、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是否为医院伤口造口或压疮小组成员、是否护理过MDRPI患者、是否接受过MDRPI专题培训的ICU护士MDRPI预防知信行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是否护理过MDRPI患者、是否接受过MDRPI伤的专题培训为ICU护士MDRPI预防知信行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ICU护士MDRPI预防知识、预防态度和预防行为两两呈正相关(P<0.05)。结论ICU护士对MDRPI预防的态度和行为较为积极,但相关MDRPI预防的知识较为缺乏。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ICU护士MDRPI预防知识的培训,提升其MDRPI的识别及护理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微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群发弥漫性角膜层间炎(DLK)的发病原因、特点和治疗,为预防DLK的发生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6─8月期间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眼科行SMILE术后出现DLK的患者,分析其发病原因、程度、相应的治疗及转归。结果:312眼行SMILE,其中69眼发生DLK,发生率为22.1%。DLK中右眼45眼(占65.2%),左眼24眼(占34.8%)。其中Ⅰ级DLK43眼(占62.3%),Ⅱ级DLK18眼(占26.1%),Ⅲ级DLK 7眼(占10.1%),Ⅳ级DLK 1眼(占1.4%)。7眼Ⅲ级DLK术后第1天即行层间冲洗及激素和抗生素局部滴眼,取得良好效果。68眼术后1周裸眼视力(UCVA)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但是1眼术后第1天确诊为Ⅱ级DLK,未行早期层间冲洗而仅激素和抗生素滴眼液频繁滴眼,于术后第5天转为Ⅳ级,术后1年UCVA达术前BCVA。在查找原因中进行器械细菌培养及类毒素培养均为阴性,角膜层间细菌培养阴性,经更换灌注液,更换一次性手术用品,加强手术室消毒隔离,降低飞秒激光能量后,DLK仍不断出现,直至停止使用多种生物酶洗涤剂浸泡及清洗术中器械后,DLK未再群发。结论:多酶洗涤剂对器械的浸泡及洗涤是此次群发DLK的原因。SMILE术后的器械处理过程中不建议使用多种生物酶浸泡及洗涤。SMILE术后早期发生的重度DLK除加强局部激素和抗生素滴眼外,应尽早进行层间冲洗。
简介:摘要本文于2020年2月9日预出版于中华眼科杂志官网。目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治工作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做好疫情期间眼科检查器械消毒及眼科医务人员的防护工作,对于减少医院交叉感染,共同抗击疫情极为重要。本文对在疫区的眼科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为眼科医师开展相应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18-320)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应用在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集中式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300件,实施传统管理为对照组,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300件,实施FMEA管理为试验组;对比两组风险指数(RPN)、器械护理管理合格率及器械消毒质量合格率。结果试验组精密器械耗损、器械回收不及时、器械防护不当、清洗流程错误及冲洗不彻底分别为41.00%、34.33%、30.67%、36.67%、32.67%,均低于对照组87.67%、90.67%、81.67%、96.33%、85.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器械防护、清洗、灭菌及包装等合格率分别为98.67%、98.00%、96.00%、97.67%,均高于对照组57.33%、54.00%、71.00%、7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器械生物监测、B-D试验合格率分别为95.67%、96.33%,均高于对照组80.33%、8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集中式管理中应用FMEA管理提高手术器械管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手术器械消毒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疑诊德朗热综合征(Cornelia de Lange syndrome,CdLS)的患儿进行致病基因变异检测,明确其发病原因。方法应用高通量捕获测序对CdLS相关致病基因(NIPBL、SMC1A、SMC3、RAD21和HDAC8)进行测序,用Sanger测序验证测序结果以及致病基因的家系分析。结果患儿NIPBL基因存在c.6109-1G>A杂合剪接变异,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表明患儿父母均未携带此变异,提示为新发变异,该变异未在HGMD及ExAC数据库收录。根据Human Splicing Finder预测剪接软件,预测该剪接变异将改变NIPBL基因剪接位点,为致病性变异。未发现SMC1A、SMC3、RAD21和HDAC8基因致病性变异。结论NIPBL基因c.6109-1G>A剪接变异可能是该例患儿的发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NIPBL基因变异谱。
简介:摘要在全球变暖和参与高强度运动人数增多的趋势下,热射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热射病是一种热急症,如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50%以上。早期、快速、有效降温是热射病救治的关键点。在降温的"黄金30 min"内迅速将核心体温降至38.9 ℃能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且并发症较少,但此时间内远远不足以完成急诊转运与评估。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治及转运的热射病急救服,以实现野外环境下早期快速有效降温的治疗目标。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适用于在缺少医疗物资和水源的恶劣环境下以及转运过程中的热射病患者,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627326.4)。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由衣服部、帽子部、袖筒和包裹式裤筒4个主要部分组成,且均为温变面料制成的结构件,温变体为细孔硅胶颗粒与硝酸钾制成的复合材料。衣服部的肩部与袖筒,以及衣服部的下摆前端与包裹式裤筒均以可拆卸的连接件连接,方便固定和搬运。为了对注水量进行定量控制,还设计了注水袋和相应注水结构,以保证每次注水都能达到一致的制冷效果,且制冷温度为14~18 ℃,长时间使用不会对患者造成局部冻伤。该分体式急救服可实现热射病患者移动、救援转运时紧急应用,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降温效果确切、利于搬运、成本低、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可广泛用于热射病患者现场急救及转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热射病致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动态影像学变化及脑组织病理特点。方法于2019年10月,回顾性分析1例热射病致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脑电图、影像学及脑活检组织病理。结果患者40岁男性,高温环境作业时出现高热、头晕、意识不清。脑电图见弥漫性慢波活动。影像学早期未见明显异常,数天后逐渐出现丘脑基底节区异常信号;2月余后核磁共振成像(MRI)发现大脑皮层下大面积异常信号,并累及白质。脑活检组织病理见皮层神经元丢失、白质呈疏松样、明显脱髓鞘改变,蛛网膜下腔、脑膜、皮白质均未见到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影像学检查动态变化对热射病致脑组织时相性损害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热射病脑损害的病理改变主要为髓鞘脱失。
简介:摘要岛叶癫痫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纤维联系,具有多样化的症状和丰富的癫痫网络,通常无法通过药物进行控制,成为难治性癫痫。近年来,磁共振引导的激光间质热凝疗法(MRgLITT)已成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微创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激光的光凝固和高热效应破坏病变间质组织,使组织受热凝固变性,从而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在复杂的岛叶癫痫治疗中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综合以往研究,对采用MRgLITT治疗岛叶癫痫的原理、治疗过程、疗效、相关并发症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脏腑图点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1月-2021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0例FC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2∶1比例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4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上,观察组给予脏腑图点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儿化食口服液治疗。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记录每日排便情况及自主排便应答情况,评价疗效;随访4周,记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7、14 d,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7.5%(70/80)、92.5%(74/80),对照组分别为62.5%(25/40)、80.0%(32/40),2组治疗后7、14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48、-2.78,P值均<0.01)。观察组中医证候主症、次症评分及总分治疗后7 d(t值分别为2.90、2.77、3.93)、14 d(t值分别为4.24、5.95、6.27)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自主排便应答有效率为83.8%(67/80)、对照组为65.0%(26/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20)。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为9.5%(7/74)、对照组为18.8%(6/3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P=0.181)。结论脏腑图点穴治疗小儿FC具有疗效确切、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等临床应用优势。
简介:摘要热结旁流少阴热化证为少阴火盛水竭热化之变证,乃火盛水竭,少阴邪热炽盛,乘逼胃中津液,以致燥屎内结,迫肠中浊液从旁而下所致。“旁流”是现象,“热结”是其本质,宜予大承气汤治疗,急下存阴。本证患者泻下物为纯水样便,臭秽难闻,口干舌燥、剑突下疼痛拒按加之少阴病脉微、但欲寐为其典型症状。本证在临床上较少见,易误诊失治,临证需仔细辨证,四诊合参,与其他有“下利”表现的疾病相鉴别,如湿热下利、寒结旁流及阳明腑实证,而“心下必痛”是不可忽视的腹诊要点。王克穷主任医师运用大承气汤治疗肿瘤患者少阴热结旁流证取得较好疗效,附验案以佐证观点。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血清中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口服西比灵(每次5 mg,每晚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热痛刺激,取穴包括风池、率谷、阳陵泉、外关、太阳、印堂等,热刺激温度设定为54.5 ℃,各穴位交替刺激,每日治疗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2组患者偏头痛治疗效果;同时记录患者CHEP潜伏期、波幅,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5-HT、β-EP及CGRP含量变化。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CHEP的N-P波幅[(30.67±2.70)μV]较治疗前及对照组[48.58±4.61)μV]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5-HT、β-EP含量[分别为(383.30±48.57)pg/ml和(42.35±6.17)pg/ml]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为(316.67±43.71)pg/ml、(30.79±4.63)pg/ml]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CGRP含量[(12.75±2.28)pg/ml]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21.16±3.17)pg/ml]显著降低(P<0.05)。结论穴位热痛刺激能有效缓解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症状,降低CHEP的N-P波幅,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清中5-HT、β-EP含量、降低CGRP含量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热康谱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行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单纯喜辽妥软膏涂抹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非热康谱干预,两组均配合全面护理干预,对两组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动静脉内瘘血管充盈度、血流量充足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及干预后1个月及3个月比较,观察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硬结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患者予以非热康谱治疗,并配合全面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并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对聊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18年2月1例经新生儿疾病筛查确诊高苯丙氨酸血症(HPA)并德朗热综合征(CdLS) 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22个月,临床表现为特殊面容,全身毛发多,尤其头额面部,头发黑密,发际线低,眉毛浓密,一字眉,耳位偏低,鼻小,人中浅,左手通贯掌,心音有力,节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全身皮肤有紫色大理石花纹,腹软,四肢肌张力高;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变异c.1256A>G(p.Q419R)来源于母亲,c.4421G>A(splicing)来源于父亲;SMC1A基因是X连锁显性遗传,突变位点c.1979_1980insTGAA为自发变异。本研究同时回顾了HPA诊治及国内23例CdLS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点,以提高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鹦鹉热衣原体的主要宿主为鹦鹉及鸟类,人类通过直接接触或呼吸道吸入感染。临床上对鹦鹉热衣原体肺部感染较为重视而对于病原体的血行播散缺乏关注。本文报道2例通过二代测序检测出下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液中高核酸序列数鹦鹉热衣原体的病例,考虑病原体吸入致肺炎,并入血造成血流感染。对传统培养无法明确的少见、复杂病原体感染以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的重症感染,二代测序技术是有效的补充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