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意义]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信息环境下如何建设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值得深入思考。[方法/过程]认为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应该进行“发散循环式”建设,在“发散循环式”建设框架下,提出几个重点建设方向。[结果/结论]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要适应新信息环境的特点,以科研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同时向资源、服务、平台、成果四个方面辐射,成为研究型大学的资源储备中心、情报服务中心、平台交流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从而更好地为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服务,同时也更好地服务社会。
简介:纸本图书和电子资源的合理采购,是高校图书馆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信息时代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也相应提高了要求。文章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近年来开展的工作,从嵌入教学、利用网络和学生社团三方面,就提高用户参与度以促进馆藏建设做出了小结和展望。
简介:研究高校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数据,分析用户满意度影响因子,为改善用户体验,提高活跃度提供参考.构建一个综合模型,以高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微信公众号满意度影响因子有: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信息感知质量性和高校微信公众号使用意愿.同时,高校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意愿主要受到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与信息感知质量性三个因素的影响,而信息感知质量性发挥中介作用,联系和调节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简介:该文结合《中国地质文摘》及《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提出了实现文摘型检索期刊和专业文献数据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走刊库结合之路;在引入现代计算机技术,缩短数据加工周期的基础上,扩大文献源种类和数量,保持数据库专业文献量大而全的特色,注重数据加工质量,提高文献查全率和查准率;同时寻找新的增长点,增加数据库统计功能,加大数据库产品开发,与全文库建立超级链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开放式服务。
简介:本文较系统地介绍湖北省图书馆西迁历史,展现老一辈图书馆人守土有责、守文有责、守书有责的家国情怀,激励当代图书馆工作者进一步改进古籍保护、开发、利用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简介:近20年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抓住了主客观多方面的有利条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馆模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枝奇葩。为图书馆界争相效仿。此外.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还在促进美国高等教育、经济、军事及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
简介:面对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少儿图书馆选择什么样的形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探索与实践的内容。不过,事实证明,复合型少儿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是少儿图书馆的现实选择。
简介:分析了文本型检索工具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针对其在教学中的不足,提出创建文本型检索工具虚拟现实环境的方法和过程.
简介:诠释学习型组织及学习型图书馆的含义.指出建立学习型图书馆的必要性.探讨为建立学习型图书馆而对图书馆员进行培训教育的新途径。
简介:文章对我国7所国防研究型大学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研究了这几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探讨了我国国防研究型大学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简介:文章对知识环境下学习型图书馆、情报所和档案馆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简介:参考LbQUAL+删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和模式,调查校外用户远程访问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频率、校外访问的便利性和服务质量,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当前用户最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提出建议。
简介:序LIBER是欧洲研究型图书馆的主要联络组织,汇集了来自超过40个国家的420多家图书馆。此联络组织的成功运作是欧洲研究环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很高兴能为“2018-2022LIBER发展战略:研究型图书馆在数字化时代推动知识可持续发展”作序。制定该战略的过程是激动人心的,我们广泛利用了LIBER执行委员会的广博知识与LIBER图书馆强大的关系网络。一些欧洲和国际上的合作机构也做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贡献。
新信息环境下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研究
用户参与度与信息时代的高校馆藏建设——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高校微信公众号用户满意度影响因子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文摘型检索期刊和专业文献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
劫波度尽存基元 文化强国数风流——湖北省图书馆西迁及其历史意义
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少儿图书馆的复合型发展与图书馆利用教育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本型检索工具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
谈学习型图书馆与图书馆员培训教育的新途径
国防研究型大学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与原则
学习型图书馆、情报所和档案馆管理模式的思考
基于LibQUAL+TM的校外访问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湖北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
2018-2022 LIBER发展战略:研究型图书馆在数字化时代推动知识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