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音本体"是从音乐构成的自然法则(即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入手,揭示音乐美学作为学科存在意义的方式和美的规律."乐本体"是以作为文化存在(即文化的观念和思想)的整体结构,来描述音乐存在方式和音乐美的存在方式.但从学科领域和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来看,"音本体"是作为艺术形态学而特殊存在的狭义的音乐形态学的音响存在,具有音乐美学哲学基础即主客体分离的哲学思维."乐本体"是作为人的文化之一的整体结构而存在的广义的音乐文化存在,并不是音乐美学学科或方法论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观念、思维和思想的综合体现.音乐的本质与作为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思想)的功能之间,所反映的正是主客观相互关系的一种认知结果.

  • 标签: “音本体” “乐本体” 音乐本质 音乐存在方式 音乐功能
  • 简介:帕努夫尼克一生仅创作四首钢琴作品,《五种音乐语汇奏鸣曲》是作者在1954年定居英国之后的晚期作品。较作者早期作品,融入了更多的突破传统音乐的创作技法并且在多方面体现了欧洲20世纪的音乐特点。在结构曲式方面本作品利用五种音乐语汇组成了一个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在这奏鸣曲式结构中,可以发现旋律的伴奏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固定调,而所有旋律部分则是20世纪音乐运用最广的无调性旋律。

  • 标签: 帕努夫尼克 奏鸣曲 分析
  • 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在"博雅大学堂·艺术"丛书中出版了傅谨先生的学术新著《中国戏剧史》(以下称"傅氏戏剧史")。自上个世纪以来,有关中国戏剧发展历史的著作虽然不少,但相比较,傅氏戏剧史的叙述角度却极为特殊。本体、本土、草根,是傅氏戏剧史表述中的三个重要关键词。本体戏剧的本体特征是演剧艺术,任何对戏剧史的描述都不能忽视戏剧的这一基本属性。然而,

  • 标签: 《中国戏剧史》 本体特征 关键词 傅谨 草根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中国古代鲜有专门论述戏曲本体的系统理论,但本体思考则始终存在,这可以从"本色"论中见出。这里的"本色"论,既指明代的"本色"争论,也包括其前后的"本色"理论。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本色"内涵因理论家们的立场不同而有种种解释,但有一点则是恒定的,这就是其背后始终蕴含着戏曲本体观的把握。

  • 标签: 戏曲本体 本色派 辨言 曲词 沈璟 戏曲理论家
  • 简介:音乐本体论是禅宗音乐美学的核心,它主要包括音乐生成论和音乐本质论两个部分。禅宗哲学的生成论建立在“缘起”概念之上,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之相合,音乐的生成便是器、手、意等各种要素在特定时空相遇合的产物。这种非实在的生成论直接导致禅宗“五蕴皆空”的“空”观,但其用意并不在“空”本身,而是以“空”化“有”、以“死”化“生”,以前缘之了尽来迎新缘之发生。这一思想影响到音乐,就形成以“定心息虑…‘心无尘翳”为前提的艺术创造论。禅宗哲学和音乐美学的真正本体是“心”,音由心生,心随境变,故而声无定式,音无常法。心既是音乐的本原,也是音乐意义的建构者。

  • 标签: 缘起 音乐本体论 禅宗音乐美学
  • 简介:电影《八月桂花遍地开》运用了大量信阳本体民歌,这些民歌在不同场合中出现,有的构成电影故事发展的主线索之一.承担着直接叙事功能,有的配合电影节奏、丰富电影音乐内涵,构成地域性音乐的客观表征,有的在不同情节、不同的画面变化出现,展示导演不同寓意的同时,引领着观众展开联想,形成主观投射。

  • 标签: 信阳本体民歌 直接叙事 客观表征 主观投射
  • 简介:本文认为,当《吕氏春秋》对“适”的概念从“行适”、“心适”、“音适”这三个方面作具体的概念界定时,就已经将一种认识音乐存在的思维模式(甚至文化模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学理的角度看,其概念界定和区分本身,已经具备从“行为、形态、观念”三要素来认识音乐的理论特征,这正是“乐本体”思维模式在两千多年前的具体呈现。本文还认为,在《吕氏春秋》的天道自然观中,音乐的产生具有数理基础和物质基础这两个基础,并指出,《大乐》、《适音》诸篇中使用的“和”、“适”这两个概念,都是为认识和把握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和法则而设定的概念,具有不同以往的音乐哲学思维高度。

  • 标签: “乐本体”思维模式 吕氏春秋 秦汉道家音乐思想 行适 心适 音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