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以北京“盛锡福”皮帽制作为个案讨论老字号的技艺传承问题。今天老字号的手工技艺被认为代表着传统,正是因为新的技术形态(机械工业)的出现。从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史看,手工技艺与机械技术经历了长期碰撞、互动、融合的过程,但手工技艺有的工序始终是机械技术无法进入的最后防线,这就成为老字号存在的意义。本文从老字号自身历史说起,再谈到当下的技艺传承,最后论及技术宇宙观的问题。
简介:众所周知,徐锡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重要领袖;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中国早期的革命教育家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任教和兴办的学堂就多达6所,其中既有普通学堂也有军警学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锡麟在短短6年的办学过程中,由始至终推行带有鲜明色彩的军体教育,培养出大批青年革命才俊,堪称“中国推行军体教育第一人”。
简介:1952年,中国与锡兰(即斯里兰卡)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这是新中国同未建交又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签订的第一个贸易协定。这一协定不仅促进了中锡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而且成为从南亚和东南亚方向打开美国对华“封锁、禁运”的一个缺口。
简介: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凰诏下,步步蹑丹梯。毛文锡,五代词人。其生卒年不详,字平圭,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花间集》中收他的词31首,《尊前集》收1首,共32首。他属于花间派词人,与欧阳炯等人以工艳语的小词为前蜀后主王衍所赏识。
简介:刘锡诚先生1977年迄今背景:在《人民文学》和《文艺报》工作期间,刘锡诚成长为优秀的文学编辑家与文学评论家。1983年9月,周扬将刘锡诚从《文艺报》调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更名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工作,直到1989年。在主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期间,他积极倡导和组织开展我国民间文艺界的学术研究,其中就包括'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这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展.
简介:刘锡诚先生1935-1977年期间背景:1935年2月21日(阴历正月十八),刘锡诚出生于山东昌乐县朱刘镇郑王庄。父亲是农民,有一定文化,可以读书识字。在战乱和夜盲症的困扰中,刘锡诚完成了小学和中学学业。1953年9月,爱好文学的他由潍坊一中考入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刘锡诚浸染
简介:本文以明代万历朝名儒邓元锡被荐之事为例,探讨官僚阶层的荐贤原则、朝廷的徵聘运作机制与士人的出处考虑之间的互动情形。在晚明科举取士的选才制度和循资守辙的用人体制的强势主导下,荐举一途已经蹙得无足轻重。这种现实深刻影响到士人的出处考虑和行为选择,使得他们在面对荐举和朝廷徵聘时,主动将个人出处与治国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分离开来,把荐举贤能之士和个人出仕仅仅定位在荣誉性、象徵性的层面。
简介:<正>中国奴隶社会史的研究,向来是个重要的领域,它关系着我们国家的民族和国家的起源的重大问题,同时也关系后来历史的发展和研究。研究中国奴隶社会史的大家很多,立说多,著述亦丰,可以说是个难以插足自容的园地。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一个学科及学科中的某些方面尽管研究的人再多、再深,无不存在不断开阔和创新的问题。学术研究的一个重大特
简介:二战结束后,为惩罚战犯,消除战争策源地,维护世界和平,在德国细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举行了两场世纪大审判。我的姑父向哲溶(字明思,1892-1987年)代表中国出任检察官,参加了东京审判的全过程;父亲周锡卿(原名世正,1915-2004年)任中国代表团翻译。他们与同事一道,不畏艰难,在对侵华日本战犯的审判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简介:满族与达斡尔族同为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其萨满文化遗存是当今世界公认保留完好的,其萨满祭祀仪式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在整个祭祀的内容和萨满传承的方式又各自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以达斡尔族鄂嫩哈拉家族萨满斯琴掛"祭水"仪式与满族锡克特里氏(石姓)石宗多萨满"神抓萨满"仪式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探求如何传承与保护萨满文化这一世界性非质文化遗产。
简介:本文是郭嵩焘和刘锡鸿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笔者着重探讨在郭嵩焘和刘锡鸿的政治思想中最主要的问题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意识和他们看到的西方有什么关系这类的课题。笔者想强调的是:第一,我们在他们出使之前的所有的文章中能看到他们的问题意识——“士大夫在那时的中国社会应该担负什么任务?”第二,他们从这个问题意识来观察西方社会,特别关注英国的“官”和“民”的关系。并且他们对英国政治的看法之间有思路的差别。
简介:广西的铜鼓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算起已经30多年,但是在万家坝等8型铜鼓中,比较明确矿料来源的只有北流型和灵山型,铸造地问题也是一直悬而未决。通过比对广西各类型铜鼓和铜、锡、铅矿点的分布范围,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存在高度对应:铜、锡、铅矿点的分布是影响铜鼓分布的重要因素,矿点开发的程度和年代早晚也间接影响到铜鼓类型的兴衰发展。这样的分布规律暗示着铜鼓应是在古人有目的地选择靠近矿点的地理位置后,就地或就近取材铸造。铜鼓从云南传入广西后,在广西被“本土化”,骆越、西瓯、僚、乌浒、俚等先民利用广西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铜鼓文化。
简介:国家图书馆所藏“陆费墀《颐斋文稿》”,其书名和作者均存在明显问题。通过仔细检核其内容,并将其与南京图书馆所藏陆锡熊《宝奎堂余集》相比勘,可以确知此书实为陆锡熊《宝奎堂余集》之稿本,与陆费墀毫无关涉。这一稿本的发现,对于重新评估陆锡熊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的贡献,以及\研究相关四库学问题均具有重要价值。
老字号的技艺传承——以北京“盛锡福”皮帽制作为例
用鲜血灌溉革命的花实——徐锡麟的革命教育生涯
打开美国对华“封锁、禁运”的缺口——1952年的中锡贸易谈判
花间词中的别调——毛文锡边塞词《甘州遍》赏析
相识满天下 知音世不稀——刘锡诚先生访谈录(下)
相识满天下 知音世不稀——刘锡诚先生访谈录(上)
晚明的荐贤、徵聘与士人的出处考虑——以邓元锡为例
史学研究在于领异标新——评赵锡元著《中国奴隶社会史述要》
正义的立场,严肃的审判——向哲溶、周锡卿在东京审判中
满族锡克特里氏(石姓)家族与达斡尔族鄂嫩哈拉萨满祭祀调查
郭嵩焘与刘锡鸿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以士大夫观和英国政治观为中心
广西各类型铜鼓的分布与铜锡铅矿点之间的关系——兼论广西古代铜鼓矿料来源和铸造地问题
国家图书馆藏“陆费墀《颐斋文稿》”考辨--兼论陆锡熊对《四库全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