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成因,目前学术界存在理性主义与文化主义两条大相径庭的解释路径。前者采取"增量"视角,强调作为观念变迁动力机制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后者采取"存量"视角,聚焦政治文化延续性对于观念的制约功能。长期以来,泾渭分明的"理性—文化"二分法带来了研究路径的分野,但事实上经济增长、社会变迁、政治发展所代表的"理性增量"与传统政治文化所代表的"文化存量"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生成和演变的宏观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其背后的中观机制。本文认为,理性与文化因素均需借助社会学习、政治传播等政治社会化机制才能对公众施加影响,因此以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为核心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至关重要。对人教版第十一套中小学政治教科书和2002~2014年《人民日报》的分析表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理性增量"和"文化存量"并存,两者的相互对冲塑造着转型期政治文化的基本面貌,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一种介于"理性与文化之间"的发生学。
简介:少数民族青年的政治认同是我们了解少数民族青年思想状况、政治情感以及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拥护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当代青年政治认同的比较分析发现,少数民族青年与汉族青年存在显著差异,影响认同的序列也存在显著不同。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青年的政治认同明显高于汉族青年;而党员身份在少数民族青年和汉族青年的政治认同中都没有起到显著作用。提示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有更多分层研究,同时,培育少数民族青年的政治认同首先要增强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在当代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培育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政治认同主体,应采取不同的培育策略,强调不同的培育重点。
简介:关于地方志的“越境”问题,我在《新疆地方志》1990年第二期曾就《文艺志》所遇到的问题谈了几点看法,引起同行们不同的议论。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联着当前的修志工作,由于受到这些议论的教益,感到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我们知道,新疆从西汉神爵三年(前59年)建立西域都护府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新疆之“境”在历代的伸缩变化既多且大。为具体说明变化的实况,现抄引几段史料:“前汉西域都护统属地区:1.乌(禾宅):在阿富汗之巴达克山。2.难兜:在巴达克山西。3.大宛:在今费尔干。4.休循:在捐毒之西山中。”(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第一章第五节)
简介:<正>在参加《昭明文选译注》的工作中,我译注了陆机的一部分诗。陆机的诗除个别篇章外,没有今注。古人对陆机诗的理解又有分歧。因此我做了一点考辨,现不揣浅陋,写出来以求教于方家。《赠冯文罴迁斥丘令》:“阊阖既闢,承华再建。”六臣本吕延济注:“阊阖,天门也。闢,开也。言晋受命自天,故天门开也。承华,太子门名。言太子经废复立,故云再建。建,立也。”按:“言太子经废复立,故云再建”一句有误。太子,指愍怀太子。他是惠帝长子,名遹,原为广陵王。在永熙元年(290)被立为太子。在元康九年(299)十二月被废为庶人。在永康元年(300)3月被贾后害死于许昌。同年四月,赵王伦矫诏废贾后为庶人,贾后不久就被杀。惠帝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册复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