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汉初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艺术保留了较多的楚文化成分,楚文化成为构成汉初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汉初期在服饰方面有"汉承楚风"的倾向,首服、发型、服装等不同程度地受到楚风楚俗楚服影响。汉初的男子首服中,有多种样式的冠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楚冠,如法冠等;西汉时男女穿着的深衣,也延续了楚式深衣的部分特征;甚至汉初女子发髻造型也不免受楚女子发式影响。汉初的服饰文化无论在服饰样式或是审美倾向上,都与楚文化有一定的承袭关系。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因为楚文化根基深厚,还由于汉朝的开国君臣多为楚人,楚风楚俗流行所致。本文将从服装款式、男子首服、女子发式、审美意识四方面详细剖析楚文化对西汉初期的服饰文化产生的影响,并分析汉初服饰受楚文化影响的原因。
简介:环境温湿度是影响文物保护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通过对奠高窟北区(132窟)封闭与开放洞窟的监测,对比分析了封闭对洞窟温湿度的影响,并通过人工冷凝确定了洞窟水分的主要来源。开放洞窟的温湿度随大气波动变化,但日温度波动幅度较小;潮湿天气对洞窟湿度影响较大,窟内温湿度主要受外界天气过程影响。相应地,洞窟封闭可消除外界气候及其温湿度日波动的影响,但可导致窟内湿度增高,这说明有来自围岩的水分进入洞窟。长期的封闭会使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增高,激活盐分,不利于壁画的保护。而在封闭洞窟内安装冷凝除湿一温湿度控制系统可有效地控制洞窟内的温湿度。洞窟水分的有效收集,证明有来自围岩的蒸发水分。洞窟封闭对比研究为洞窟类文物保护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简介:2002年10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大会通过了以保护亚太地区无形遗产为宗旨的《上海宪章——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与全球化》。这是由中国发起并率先签署的国际上第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性公约,由此拉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球化保护的序幕。2003年9月29日——10月17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中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阐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