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都市圈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之一。随着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的相互融合发展,都市圈的竞争力问题已成为多个学科关注的重点。在综合国内外都市圈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整合力、硬实力及软实力三个方面,构建涵盖39个指标的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据此对国内12大都市圈的竞争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比较结果提出提升南京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策略。

  • 标签: 南京都市圈 综合竞争力 提升策略
  • 简介:本文从汉语“茶”一词是通过蒙古语进入俄语的这一命题入手,并通过蒙古地区在早期中俄关系史中的特殊地位的历史考察,着重考察了蒙古语在17~18世纪中叶中俄关系中所扮演角色和作用,认为蒙古人及蒙古语在早期中俄关系中扮演了的重要的角色,为早期中俄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中俄关系 蒙古语 茶叶
  • 简介:十三五期间城镇化出现了若干“新常态”:城镇化速度将明显放缓,机动化将强化郊区化趋势,城市人口老龄化快速来临,住房需求将持续减少,碳排放国际压力空前加大,能源和水资源结构性短缺将持续加剧。同时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城市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小城镇人居环境退化、人口流失,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城镇特色和历史风貌丧失,保障性住房积压与住房投机过盛并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明显不足。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深度城镇化建议:稳妥进行农村土地改革试点,防止助推郊区化;以“韧性城市”为抓手整合资源,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水平;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树立正确的“机动化”观念;改革保障房建设运营体制,降低房地产泡沫风险;全面保护城镇历史街区、修复城镇历史文脉;推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和修复农村传统村落;研究编制城镇群协同发展规划,完善高密度城镇化地区的空间管治;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适老改造,加快推广绿色建筑;对小城镇进行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 标签: 城镇化 挑战 策略 深度城镇化
  • 简介:本文对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业灾后重建进行研究,阐述了对羌族文化保护的科学认识。本文剖析了羌文化的基因与根本载体羌人自身,提出了保护羌文化的挖掘、提炼、交流、传承四原则。从灾后的实际出发,本文建议将中国羌族民间艺术团作为最具价值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 标签: 羌文化 保护 旅游产品
  • 简介:“大量的”、“普遍的”、“被忽略的”传统民居既是保持历史风貌的建筑实体,又是非物质遗产的载体,是具有特殊意义和图底特征的城市遗产主体。以扬州老城区为例探讨历史城市整体性保护利用的方式,其“社区博物馆”以“兜底结网,网箱养殖”的保护理念,为解决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思路。

  • 标签: 传统民居 整体性保护 扬州老城区 社区博物馆
  • 简介:通过对苏州古城区文化空间的调查与问题分析,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整合到规划管理中的观点和具体策略,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的完善具有可借鉴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文化空间 场所营造
  • 简介:进入新千年以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已成为旅游研究中广泛讨论的热点课题。但对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这一概念,人们的认识和界定实际上并未实现统一。本文在回顾已有各种定义的基础上,分别从语言、逻辑和认识的视角对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进行辨析,旨在探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运动与作用,并尝试运用系统思想构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之形成的概念模型。

  • 标签: 旅游 旅游目的地 竞争力
  • 简介:本文从平面布局、风水歪门及围墙、祠堂私塾及炮楼、民居等四个方面,对深圳一处古村落"贵湖塘老围"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并以其为例,分析了自清康熙"迁海复界"后南迁客家人对当地宝安类型民居的改造,由此对当今部分学者和文化部门关于深港地区大量存在的"客家围村"的研究结论,提出了质疑。

  • 标签: 围村 驳廊天井屋 宝安类型民居 文化传统
  • 简介:从城市更新的一般背景出发,结合几个城市的更新实践,对城市水资源更新利用的本质要求和实践要点做出分析,并对济南现代泉城建设背景下的泉水文化更新利用问题做出探讨。

  • 标签: 城市更新 文化更新 水资源 更新利用 济南
  • 简介:2008年7月1日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了历史建筑的法定定义,给文物保护单位提出了保护要求,但历史建筑在城镇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和创新利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仍然缺乏合理的指导和建议,造成目前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良莠不齐的现实困境。从保护利用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两个方面,尝试探讨其保护利用的方法、技术策略,提出真实性、整体性仍然是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底线。

  • 标签: 历史建筑 保护与利用 科学性 创新性
  • 简介:考证认为先秦的巴子江州城应该在今渝中半岛,秦张仪所筑江州城相沿巴子江州城,西汉相承,东汉曾一度迁到江北嘴一带,后称为北府城,故将渝中半岛的旧城称为南城,可能是在东汉末年江州城还迁南城。三国以前的江州城大小范围难以确定,但三国李严所筑的城围16里,应该在今大小梁子下半城从朝天嘴到南纪门间,城围大约在6640米左右,里面有郡城、县城、仓城三个小城,总共面积在3.5平方公里左右。宋代彭大雅所筑城范围与后来明洪武戴鼎所筑城相当,城围大约在7000米左右,城内面积约4平方公里,南北已经面临长江、嘉陵江一线,形成东门薰风门、西门镇西门、南门太平门、北门千斯门四个开门,今临江门、校场口、南纪门一线以西可能最初并不在城墙内,宋镇西门应该在这个线上。但明洪武以后的城墙要比彭大雅所筑宋城和明初戴鼎所筑城围长1000多米左右,面积约5平方公里,可能与明洪武以后的历次增修拓展有关。宋代渝州城可能仍是夯土城,故才记载戴鼎"因旧址筑石城",故发现的西水门到朝天门的城墙,高处应该为清代城墙,包裹的城墙应该是明洪武初包裹宋代夯土形成的明初石墙。三国李严大城至少有两个城门,宋代重庆城门四开门,闭门多少待考,闭门只留有洪崖门之名。明清以后城门九开八闭共十七门,城门名称变化较少,只是明代将人和门称仁和门,太安门称为大安门、金紫门称为金子门、西水门称为福兴门、储奇门称为出奇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要重视考古材料,但要认识到考古学材料的局限,尽可能尽全空间点,更要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知考古材料。

  • 标签: 古代 重庆 主城 位置
  • 简介:旗人与民人的身份不仅体现在制度上,亦有地理边界,即旗界与民界。本文通过对清代吉林将军双城地区的旗界、民界及身份制度的考察,发现即使是清朝皇帝密切关注的双城堡旗界,也无法长期保持封闭性。随着携眷民人跨越封堆进入旗界,界内很快出现民界,并不断扩展,标志旗人身份制度的地理边界被迫不断内移。实际上,清廷很难通过政策法规将民人拒之界外,其他的地理空间边界,如山海关、柳条边等也是如此。但旗、民身份的不平等会对民人产生持久、广泛的制约。民人虽然可以通过种种途径进入旗界,却接受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形成“一种不平等移民之事实”,这也是清代东北地区封禁政策的实质。

  • 标签: 双城 旗界 民界 封禁政策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社区共管概念的内涵、由来及实施步骤,并以太白山大湾村为例进行研究,认为社区共管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管理模式,能有效缓解我国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社区共管开展生态旅游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 标签: 太白山大湾村 社区共管 自然保护区 态旅游
  • 简介:本文运用中国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根据2002年数据对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进行了重新划分.从划分的结果看,后者与前者相比发生较大变化.而中国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对这种变化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中美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为中国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的修订提供参考.

  • 标签: 大都市区 界定指标体系 长江三角洲
  • 简介: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大量中国民众为躲避战乱,被迫背井离乡,从而引发了中国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迁移。这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深深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对于这次影响深远的大规模人口迁移运动,目前学术界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浙江师范大学张根福教授出版了他的最新力作《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对西部开发的影响》。该书既是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也是作者长期致力于研究抗战时期人口迁移史的结晶。

  • 标签: 人口迁移 抗战时期 西部开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全景 全面侵华战争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及其基础,指出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各个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并提出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 标签: 世博会 长三角地区 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