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绝对卧床休息对急性期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绝对卧床组)30例和对照组(常规组)30例,治疗1周,同时两组患者均进行10天对症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2周随访,对两组患者眩晕的发作程度、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绝对卧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优于常规对照组86.66%,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程度、眩晕频率及持续时间等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绝对卧床休息对急性期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德国TWLTCD仪对门诊诊断为VBI的100例患者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椎动脉(VA)和(或)基底动脉(BA)异常70例,动脉硬化69例,其中合并血管狭窄3例;血管痉挛1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16例;颈肩部肌肉劳损及无菌性炎症2例。结论TCD对VBI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慢性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选择我院接收的10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和实验组(进行全面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的头晕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有效率。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头晕症状改善时间相比于常规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而言,可以改善患者症状,缩短头晕时间,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治疗有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后续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提供思路,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的作用。方法抽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0例严重损伤大量输血后出现凝血异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输冷沉淀前、输冷枕垫后12-24小时以及术后3-5天的凝血象和血浆的水平测验结果。结果患者在输注冷沉淀之后的12-24个小时和输注冷沉淀之前相比,血浆PT和TT以及APTT都明显呈现缩短的趋势,Fbg含量显著增加,Fn含量明显升高,对于差异显著;另外,其中有2例患者的D-二聚体和正常范围比较接近。在输冷沉淀之后的3-5天和输前相比,其中PT和TT以及APTT都明显缩短,P<0.05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发生大量输血之后并发凝血异常的患者需要及时输注冷沉陷,有效提高患者在血循环当中的凝血因素以及纤维蛋白等相关的凝血物质的含量,有效缩短凝血的时间,及时纠正凝血异常情况;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压冷疗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减轻疼痛、肿胀和减少出血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随机均分为两组,加压冷疗组采取AIRCAST加压冷疗装置在患者的术侧髋关节切口敷料处放置冰囊,观察并记录血浆管引流量,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患肢肿胀程度。对照组给予抬高患肢,观察伤口渗血并行常规处理。结果术后2天加压冷疗组病人患肢肿胀程度低,引流量小于50ml,拔除血浆引流管,术后无不良反应。术后加压冷疗组对疼痛评分低,冷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压冷疗能有效减少术后渗血,减轻疼痛,减轻术后患肢肿胀程度,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促进早日康复。
简介: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HealthcareInformationandManagementSystemsSociety,HIMSS)提出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进行分等评级,对于引导医院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目前我们还缺乏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分级的系统建设。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运行6年多的实践经验,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功能进行分级评审的建议,使项目建设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就能将信息工程、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卫生行政管理三者有机结合,使各种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尽快进入高级应用阶段。从技术实现的微观层面和社会管理的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建议今后在项目设计阶段就应明确系统功能定位,分别对方案设计、施工、入网医疗卫生单位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提出明确要求,以期使项目功能设计至少在Ⅳ级以上,使各种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避免设计、施工缺陷,尽快进入高级应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