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训练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根据卫生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所制定的内容,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设计不同年龄段的教育训练方案,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服务,两组小儿均于1.5岁进行智力发育测验。结果实验组儿童在适应性、精细动作、语言、社交等四个方面较对照组婴儿超前,发育商高于对照组,除大运动外,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防治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效果。方法收集90例婴幼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60例,对照组30例。预防组在使用抗生素治疗肺炎的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发生腹泻时,继续使用,并加蒙脱石散剂。对照组仅使用抗生素,在发生腹泻后使用蒙脱石散剂,对两组的发病率、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预防组继发腹泻11例,发病率为18.3%,对照组继发腹泻13例,发病率43.3%,χ2=6.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防组治疗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34,P<0.05)。结论婴幼儿继发性腹泻与年龄、疾病本身和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住院天数等因素有关,微生态(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能降低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发病率,在治疗肺炎的同时预防性应用防治继发性腹泻具有良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液对婴幼儿心脏手术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治疗并进行心脏手术的7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76例患儿随机均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在心脏手术时采用右美托咪定静脉通管输液,对照组在手术中选用生理盐水静脉通管输液。结果研究组术后三个时间段IMA水平参数分别为(73.2±3.2)U/ml、(71.1±2.1)U/ml、(73.3±3.4)U/ml;对照组术后三个时间段血液检测IMA水平参数分别为(85.3±4.3)U/ml、(80.2±3.4)U/ml、(78.1±3.1)U/ml。研究组术后三个阶段cTnI水平参数分别为(4.02±0.80)ug/ml、(3.91±0.75)ug/ml、(3.61±0.41)ug/ml;对照组术后三个阶段cTnI水平参数分别为(4.75±0.72)ug/ml、(4.51±0.65)ug/ml、(4.03±0.46)ug/ml。结论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液能减轻婴幼儿心脏手术中心肌损伤,对患儿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及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婴幼儿腹泻患儿,分别实施常规细菌培养与免疫胶体金方法检测病原微生物。结果100例患儿中共检出54例病原微生物,病毒阳性率为39%,致病菌为15%,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10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检测中,5例非伤寒沙门菌,占13.2%,3例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7.9%,12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31.6%,5例非伤寒沙门菌,占13.2%,共20例,均属于沙门菌属;4例福氏志贺菌,占11.1%,7例宋内志贺菌,占19.4%,共11例,均属于志贺菌属,1例白色假丝酵母菌,占2.8%,属于气单胞菌属,4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在免疫胶体金技术病毒检测过程中,34例轮状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占34%,4例腺道病毒为阳性,2例埃可病毒与柯萨奇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占2%,共40例。结论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以轮状病毒为主,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实施针对性检测,以确定患儿的感染病菌,给予有效治疗,以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时止泻,保障患儿的身体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蛲虫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现阶段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16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采用MicrosoftExcel2003软件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处理,并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结果家长对于蛲虫的相关知识缺乏,儿童蛲虫感染率高达56.90%,与本人性别、年级及其照顾者均无明显相关性;驱虫药使用后易复发。结论蛲虫病作为幼儿园儿童感染率较高且易形成交叉感染的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在定期驱虫治疗的同时还应对家长及幼儿园教师进行蛲虫知识的健康宣教,使其了解感染蛲虫的临床症状、预防措施等,减少儿童的感染及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所辖部分学龄在2.5~6.5周岁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情况,分析贫血原因,为防治儿童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学生批量健康体检活动进行血红蛋白测定。结果接受体检的辖区4980名儿童中有522名贫血,贫血患病率达10.5%,其中轻度贫血516名,占贫血人数的98.9%,中度贫血6人,占贫血人数的1.2%,无重度、极重度贫血。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致病因素与相对的防治途径。结论提高家长对贫血的认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培养儿童不挑食、不偏食,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合理平衡膳食,保障处于易发年龄段儿童的饮食结构及营养摄取平衡性,从而提高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在婴幼儿股静脉采血中的优缺点与现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婴幼儿股静脉采血进行对比,找出较好的方法。方法将2012年6月-2012年10月同期应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股静脉采血的56例婴幼儿及其标本作为A组,应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进行股静脉采血的95例婴幼儿及其标本作为B组,分析一次性注射器及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在股静脉采血中的优缺点及不良后果。结果A组发生标本溶血5例,凝血4例,发生职业暴露2例,局部皮下瘀血1例;B组发生标本溶血2例,凝血0例,发生职业暴露0例,发生一次性采血针与采血管连脱落1例,发生不良后果的比例分别为21.4%和3.1%。结论使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进行婴幼儿股静脉采血可以降低采血标本发生不良后果的发生率,能有效降低血标本溶血、血标本污染及职业暴露;但应注意使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进行股静脉采血时注意进针角度及采血针与采血管、培养瓶之间的联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市0~1岁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监测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市2015年5月—2015年12月0~1岁1300份腹泻患儿样便监测资料。使用常规病毒及细菌检测法检查样便,统计相关数据。结果本次监测共检出各类腹泻病原微生物1000份,总检出率为76.92%;细菌共检测300株,病毒共检测出660株,隐孢子虫40例。肠道致病细菌的检测率最高的是秋季,最低为冬季,腹泻病毒检出率呈现“W”折线走势。检出率结果显示,A组轮状病毒检出率最高。结论导致我市0~1岁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A组轮状病毒、C组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腹泻主要发生于0~6个月的婴儿群体,且集中在夏秋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应用治疗婴幼儿感染性休克的可行性分析。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感染性休克婴幼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抗感染、扩容、纠酸、血管活性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纳洛酮注射液,0.03mg/次,15min注射1次,连用3次,然后静脉滴注0.1mg纳洛酮,以20ml葡萄糖溶媒稀释,4h使用1次,直至血压稳定、休克改善,治疗过程中记录患儿血压变化情况及血压纠正时间,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显效率为20%,总有效率为77%,观察组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934,P<0.0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647,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休克纠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9.047,P<0.01。结论盐酸纳洛酮治疗婴幼儿感染性休克,能快速逆转低血压,缩短血压复常时间,降低氧自由基,保护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提高抢救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在预防乙型肝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种乙肝疫苗的婴幼儿78例临床资料,对所有婴幼儿予以乙肝疫苗接种,分析婴幼儿在接种完成后的1年、2年以及3年后的表面抗体反应以及出现乙型肝炎抗体滴度情况。结果通过不同时间段对HBsAb低应答率、HBsAb阳性率、HBsAb无应答率分析,1年后分别为2.5%、95%、2.5%;2年后分别为17.9%、74.3%以及7.8%;3年后分别为38.4%、38.4%以及23.2%,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在1年后、2年后以及3年后,出现抗体滴度分别为(117.4±11.3)、(93.69±9.4)、(48.51±6.9)。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婴幼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能够对乙型肝炎进行预防,其HBsAb无应答率也有所降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符合BICE诊断标准的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BICE发病年龄多为婴幼儿惊厥前先有腹泻或(和)呕吐等轻度胃肠炎表现,惊厥发作时伴或不伴发热,发作形式以全身强直-痉挛性发作多见,可单次或多次发作,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居多,肝肾功、血糖、头颅CT均正常,少数轻度电解质紊乱,随访6~18个月,无惊厥发作,生长发育良好,智力运动发育正常,预后良好。结论BICE是一个短暂良性过程,预后良好,避免误诊误治,避免过度检查和不必要的长期抗癫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