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分析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了解临床常见的变应性疾病特异性变应原,为临床快速、准确寻找变应原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本院AR患者经AllergyScreen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检测血清特异性IgE结果,并比较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在儿童和成人中的阳性率。结果138例AR患者中主要吸入性变应原以户尘螨、粉尘螨最高(77/138),其后依次为蟑螂(36/138),猫、狗毛皮屑(20/138),矮豚草、蒿(9/138),柏榆、梧桐、柳、三角叶杨(6/138),真菌组合(S/138);在食入性过敏原中以牛肉、羊肉最高(16/138),其次为牛奶(13/138),腰果、花生、黄豆(61138),小麦(5/i38),芒果(4/138)。吸入性变应原在成人组和儿童组中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两组间阳性率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入性变应原在儿童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组,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62,P〈0.01)。结论临床AR患者寻找特异性变应原应优先选择本地区常见的变应原谱,儿童患者应同时检测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以便快速、准确寻找相应变应原,为AR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0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放射影像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共108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4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普通X线腰正侧位拍片诊断;观察组患者给予CT诊断,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放射设备诊断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放射影像。结果观察组54例患者在接受上述诊断之后,放射影像显示出了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明显体征;对照组患者在诊断之后不能完全排除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观察组患者诊断影像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利用CT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更为全面,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变应性鼻炎应用玉屏风颗粒联合氯雷他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自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于2020.5-2021.5期间在我院就诊治疗,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单一组(n=45,治疗药物为氯雷他定)及联合组(n=45,治疗药物为玉屏风颗粒联合氯雷他定),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比较单一组及联合组治疗效果发现,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单一组为73.33,联合组相较于单一组更高,P<0.05。结论 玉屏风颗粒联合氯雷他定可有效改善相关症状,减轻炎症,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建议临床采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手术后疾病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医院于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诊治的24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手术患者,术后均给予12个月随访,统计疾病复发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51)与未复发组(n=189),收集两组临床资料,总结导致患者手术后疾病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段≥45岁、宫颈上皮内瘤变分级为Ⅲ级、瘤变累及腺体、术前HPV为高危型且呈高表达均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手术后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2值分别为35.344、47.128、27.005、55.4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能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手术后疾病复发的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病变程度、瘤变分级以及术前存在HPV高危型感染等,因而对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临床应在手术后加强随访,必要时需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疾病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多弥散敏感系数(b值)弥散加权成像联合DCE-MRI检测应用于前列腺癌鉴别诊断时的效果。方法:将50例患有前列腺癌或前列腺增生疾病的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分别接受多弥散敏感系数(b值)弥散加权成像联合DCE-MRI检测和病理检测。比对鉴别诊断结果,根据所患疾病分组后,比对不同b值下的ADC 值(表观弥散系数)。结果:50例患者病理检测结果显示,前列腺癌29例、前列腺增生21例;分组后,随着b值的提升,无论是前列腺癌还是前列腺增生,对应的ADC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且相同b值情况下,前列腺癌的ADC水平均低于前列腺增生的ADC水平,P<0.05。结论:多弥散敏感系数(b值)弥散加权成像联合DCE-MRI检测方法应用于前列腺疾病诊断时,检测结果与病理检测金标准大致相当,准确性较强。
简介:目的: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及其周围腺体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个浸润性导管癌和23个纤维腺瘤的DWI图像,测量瘤区(G1)、近瘤区(G2)、远瘤区(G3)及对侧正常腺体区(G4)ADC值,比较不同区域的分布及差异。结果41个浸润性导管癌DWI为高信号,平均ADC值(1.13±0.16)×10-3mm2/s,而23例纤维腺瘤DWI为等或略高信号为主,平均ADC值(1.69±0.18)×10-3mm2/s,两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P<0.05)。浸润性导管癌自G1区至G4区ADC值逐渐升高,其中G1与G4区、G2与G4区、G1与G2区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3与G4区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腺瘤各区与对侧正常腺体G4区之间及G1与G2区之间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在浸润性导管癌内部及周围区域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对近瘤区ADC值测量,有助于判断乳腺癌是否周围浸润及为保乳手术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比照老年腰椎退行性变DR与CT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收录2021.5——2023.5期间我院接收的老年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共计100例,样本先后接受DR检查和CT检查详细记录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比照老年腰椎退行性变DR与CT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相较于DR检查,骨质疏松、生理弯曲改变、骨质增生、脊柱滑脱、椎间盘退变及椎间隙宽改变方面的检出率均以CT检查更高,P<0.05。CT检查诊断腰椎退行性变的准确率98.00%高于DR检查86.00%;误诊率、漏诊率(0.00%、2.00%)低于DR检查(5.00%、9.00%),P<0.05。结论:比照老年腰椎退行性变DR与CT的诊断准确性,相较于DR检查,CT检查在不同腰椎症状方面的诊断检出率更高,诊断价值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