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第Ⅷ肝段肿瘤切除术主肝静脉损伤的处理经验.方法对1996年8月~2008年8月12年问作者施行的64例第Ⅷ肝段肿瘤切除合并主肝静脉损伤处理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同时涉及肝与肝右静脉主干损伤者34例,仅肝或肝右静脉主干损伤者分别13例、17例.行主肝静脉缝合修补者39例,结扎者12例,直接肝断面对拢缝合者13例.全组手术切除及术中止血均获成功.术后3例活动性出血,其中2例再次手术缝合及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成功,另1例术后5天放弃治疗并自动出院.结论第Ⅷ肝段肿瘤切除术主肝静脉损伤是可以合理处理的,具体措施有肝静脉修补、肝静脉结扎、肝断面对拢缝合,术可根据具体损伤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 标签: 肝肿瘤 肝部分切除 肝静脉损伤 治疗
  • 简介:胃癌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而现有的治疗手段有限。当前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在肿瘤的治疗取得了突破进展,相关研究迅速覆盖到胃癌。针对免疫检查点抗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PD-1配体(PD-L1)抗体的临床研究正在广泛开展。本文对胃癌发生的免疫机制,PD-1/PD-L1表达,抗PD-1/PD-L1抗体早期临床研究及抗PD-1/PD-L1抗体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行文献复习。

  • 标签: 免疫检验点 PD-1/PD-L1 胃癌
  • 简介:目的:研究DBC1在结肠癌的表达及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DBC1在150例结肠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的表达,分析DBC1表达与年龄、性别、部位、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临床预后等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DBC1在结肠癌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71.3%vs24.7%,P<0.05)。DBC1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00)。DBC1表达与结肠癌的总体生存时间、结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密切相关,DBC1表达水平越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越短(P<0.000)。结论:DBC1在结肠癌呈高表达,可作为结肠癌的预后判断指标,提示DBC1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DBC1 结肠癌 预后
  • 简介: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PET)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定性、定量、定位、定期分子显像系统.FDG-PET对乳腺肿瘤良恶性诊断,对乳腺癌的原发灶和复发转移灶的搜寻和确定、治疗的监测和治疗结果的评估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FES-PET能反应乳腺癌ER、PR的生物活度,对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有指导和监测意义.本文亦讨论了PET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

  • 标签: PET 乳腺癌 诊断 治疗监测
  • 简介:恶性肿瘤是目前全球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生是多阶段、多基因突变累积的过程。微小RNAs(microRNAs,miRNA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s,参与细胞分化、增殖、凋亡以及肿瘤形成的多种过程,成为新的分子标志物并运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它的发现使人们对肿瘤的形成有了新的认识。作者就miRNAs在恶性肿瘤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MIRNAS 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神经外科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微侵袭”阶段。现有的一些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unctionalMRI,fMRI)、术核磁共振(intraoperativeMRI,i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术中导航(neurosurgerynavigationsystem)等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指导病灶范围判断.但是这些基本都是解剖定位,而非针对神经功能的功能定位。而且,由于个体差异及病灶导致的功能重塑,使解剖定位亦出现困难。术神经电生理监护(intraoperativeneurophysiologicmonitoring,IONM)可以进行非常肯定的神经功能定位。本文就术神经电生理监护技术在保护脑功能区的应用做一综述。

  • 标签: 术中 神经电生理监护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评价ATP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卵巢癌新鲜瘤组织和腹水进行肿瘤细胞分离、原代培养,以ATP生物荧光体外药敏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结果ATP生物荧光法测定细胞数量具有相关性好(r=0.9981),量程宽(10-100000个细胞),敏感性高(最小检测10个活细胞)的优点,其检测结果与其他方法相比有较高的相关性。32例卵巢癌病人体外药敏结果表明,其整体预测值为90.6%;其中阳性预测值为94.7%,阴性预测值为84.6%,敏感性90%,特异性91.7%。各种药物体外药敏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基本相符。结论ATP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结果与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该药敏检测方法对于筛选及临床应用新药,研究和确定新的化疗方案和治疗原则,评估联合用药方案,实现肿瘤病人的个体化化疗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ATP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技术 卵巢癌
  • 简介:微小RNAs(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转录水平调控基因表达,与目标mRNA结合抑制蛋白的翻译,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人let-7家族为miRNAs的一种,有13位成员,位于9个不同的染色体位点,许多恶性肿瘤往往失去let-7家族的表达调控作用,因此,let-7家族被视为抑癌基因.因能调控细胞的终末期分化及凋亡,恢复let-7家族的表达在癌症的治疗是有意义的.作者对let-7家族在肿瘤研究的进展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 标签: LET-7 MIRNA 抑癌基因 细胞凋亡 基因治疗
  • 简介: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既往认为其对放疗不敏感,故放疗在GIST应用极少。目前有研究表明,GIST并非普遍抗拒放疗,且3级及以上放疗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给予适当剂量的照射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症状,提高局部控制率。作为目前晚期GIST非手术治疗的首选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ERK信号传导通路和RAD51蛋白的过度表达,减弱DNA的损伤修复,从而增加放射敏感性。放疗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综合应用可能增加临床获益。本文就目前放疗在GIST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放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p53和MDM2之间形成一自我反馈环,p53可以通过诱导其负性调节因子MDM2的表达而调控其表达水平和活性。目前认为HPVE6蛋白作用下的p53蛋白功能失活是HPV相关子宫颈癌发生的关键步骤。然而有些学者认为MDM2作为一种致癌基因在非HPV感染的宫颈癌发生起重要作用,在HPV阴性的宫颈癌细胞p53的降解失活主要由MDM2引起的。

  • 标签: MDM2 宫颈癌细胞 癌发生 HPV感染 表达 负性调节因子
  • 简介:龙葵中富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具有诸多药理作用的为生物碱类、多糖类及皂苷类等,论文对龙葵的具有抗肿瘤活性化学成分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为龙葵的深入研究提供进一步参考。

  • 标签: 龙葵 活性成分 抗肿瘤作用 生物碱 多糖蛋白
  • 简介:背景与目的:Homer1是一种与凋亡有关系的信号分子,其在人脑胶质瘤组织的表达及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Homer1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化方法、Western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Homer1蛋白在3株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U87和SHG-44)、60例人脑胶质瘤组织和5例正常人脑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HG-44和U87细胞Homer1a染色呈强阳性,在U251细胞弱阳性染色,肿瘤细胞的阳性染色都呈颗粒状分布于胞核、胞浆、胞膜及突起结构。3株细胞系Homer1b/c染色呈阴性;Homer1a蛋白在人脑胶质瘤及正常人脑组织的阳性率及免疫反应评分(IRS)分别为61.8%、4.35±3.99和1.2%、0.09±0.35(P均〈0.01);Homer1a蛋白阳性率和IRS与脑胶质瘤Ⅰ~Ⅳ级病理级别间呈"U"型关系,其中Ⅰ和Ⅱ、Ⅲ级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Ⅳ和Ⅱ、Ⅲ级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Ⅰ和Ⅳ级、Ⅱ和Ⅲ级间差异显著(P〈0.05),良、恶性脑胶质瘤之间Homer1a蛋白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Homer1b/c在人脑胶质瘤标本不表达。(2)Homer1a蛋白及其mRNA在SHG-44和U87细胞中高表达,在U251细胞中低表达。Homer1b/c蛋白及其mRNA在3株细胞系均无表达;Homer1a蛋白表达水平与Homer1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结果,mRNA表达情况和蛋白表达情况一致。结论:Homer1a蛋白和mRNA在人脑胶质瘤中有表达,并与脑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Homer1b/c不参与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胶质瘤 Homer1基因 肿瘤发生 免疫反应评分 病理分级
  • 简介:目的探讨肺腺癌组织ROS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cal,IHC)检测332例肺腺癌组织和55例相应癌旁正常肺组织ROS1蛋白的表达,分析ROS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ROS1蛋白在肺腺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肺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0/332)和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1蛋白阳性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肺腺癌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烟史及TNM分期有关(P〈0.05),ROS1蛋白阳性组和阴性组位无病生存期分别为19个月和4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复发率分别为30%和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S1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低表达,ROS1对肺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和复发转移有一定影响,检测肺腺癌患者ROS1蛋白对指导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肿瘤 ROS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表皮生长因子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预后
  • 简介:徐庆教授,男,1937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本科系。现任首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宣武医院病理主任医师,神经病理硕士研究生导师。曾

  • 标签: 中国 神经病理学 徐庆中 脑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措施。方法运用气管导管替代传统肛管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9例,对其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吻合口瘘病例,气管导管一次性持续保留时间最长14天,最短5天,平均8.8天。气管导管堵塞1人次。完全阻断并转流肠内容物6例,有效阻断和转流肠内容物3例。9例患者痊愈,未再行手术治疗。吻合口瘘发生至瘘口愈合时间平均10天。结论气管导管比传统肛管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更有效果。

  • 标签: 气管导管 直肠癌 吻合口瘘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铁调素(hepcidin)在恶性血液病贫血患者的表达,并对hepcidin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清铁和铁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80例恶性血液病贫血患者外周血,分别检测hepcidin、IL-6、Hb、血清铁和铁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以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使用SPSS21.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贫血患者血清hepcidin、IL-6、Hb、血清铁和铁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61.93±19.98)μg/L、(5.56±1.17)ng/L、(96.68±12.35)g/L、(9.85±1.09)μmol/L和329.42(299.70~459.06)μg/L;健康对照组相对应的表达量分别为(21.35±7.38)μg/L、(2.52±1.28)ng/L、(140.07±7.71)g/L、(19.95±4.25)μmol/L和95.72(76.56~131.42)μg/L,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血液病男性贫血患者hepcidin、IL-6和Hb的表达量均高于女性患者(P〈0.05);中度贫血患者hepcidin、IL-6和铁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轻度贫血患者,Hb和血清铁表达量低于轻度贫血患者(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pcidin与Hb、血清铁含量呈负相关,与IL-6、铁蛋白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Hepcidin在恶性血液病贫血患者中高表达,并与贫血程度相关,提示hepcidin在恶性血液病贫血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贫血 铁调素 白细胞介素6 铁蛋白
  • 简介:目的食管癌腔内近距离放疗(ILBT)是将放射源放在食管腔内进行放射治疗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作为表浅性食管癌或复发性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局限性中晚期食管癌外照射后追加剂量照射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肿瘤控制率和患者的生存率,对病变长度小于5cm或肿瘤局限于肌层的患者疗效更为明显.只要降低单次剂量、控制总剂量,腔内近距离放疗的早期反应可以耐受,后期并发症也可得到控制.外照射结合ILBT可以提高肿瘤控制率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复发率,早期反应中等,患者可以耐受,但增加了后期重度并发症.应避免化疗和ILBT同时进行.过高的照射剂量不一定能提高局限期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反而明显地增加了放射损伤,最好的办法是术前进行一定剂量和疗程的放疗和化疗,如果外照射40~50Gy后食管病灶消退或基本消退的患者可考虑继续外照射或ILBT,而食管病灶消退不明显的患者,则应尽量争取手术治疗,然而,此方案是否是最佳方法有待临床试验的验证.总之,大多数情况下,ILBT不能成为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可以为有效的补充手段.

  • 标签: 食管癌 放射疗法 腔内近距离治疗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定量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2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bFGF进行检测,并对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微血管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膀胱癌bFGF阳性表达率为46.8%,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及预后有关(P〈0.05),与浸润性癌组织微血管定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bFGF表达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bFGF是膀胱癌血管形成过程中一个主要血管生成因子,bFGF表达和血管形成的定量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膀胱癌 碱性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 血管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学级别人脑星形细胞瘤Rho/ROCK信号通路可能扮演的角色。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不同病理级别人脑星形细胞瘤组织RhoA、RhoB、ROCK-1及ROCK-2蛋白表达,评估Rho/ROCK信号通路RhoA、RhoB、ROCK-1及ROCK-2蛋白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RhoA蛋白在瘤旁脑组织表达的阳性率为0,在低级别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0%和80%,高表达率分别为10.0%和66.7%;高级别组的阳性率和高表达率均高于瘤旁脑组织和低级别组(P〈0.05);RhoA表达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脑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2)RhoA蛋白表达在〉40岁组的阳性率和高表达率均显著高于〈40岁组,两者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RhoA在右大脑半球组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左大脑半球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RhoA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和高表达率与性别及肿瘤长径无关(P〉0.05);(5)RhoB、ROCK-1及ROCK-2蛋白均为阴性表达。结论Rho/ROCK信号通路在人脑星形细胞瘤的作用可能与RhoA/ROCK1,2及RhoB/ROCK1,2通路关系不大;RhoA在了解星形细胞瘤的发生、进展和寻找治疗新靶点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RHO/ROCK信号通路 星形细胞瘤
  • 简介:目的对晚期胃癌β-微管蛋白Ⅲ表达与多西紫杉醇疗效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以多西紫杉醇方案为主要治疗方案的200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肿瘤组织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情况,并对β-微管蛋白Ⅲ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200例晚期胃癌患者,β-微管蛋白Ⅲ阳性患者的有效率低于β-微管蛋白Ⅲ阴性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其耐受性良好,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微管蛋白Ⅲ表达情况可以作为以多西紫杉醇为主要治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预测指标之一,但此结论还需更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 标签: 多西紫杉醇 晚期胃癌 β-微管蛋白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