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偏瘫应用针灸疏经调脏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80例患者,均确诊为脑梗塞偏瘫,本次调取均为2020.01~2021.01内患者,以随机均分方式分组对照,设置2组。分析组实施针灸疏经调脏法治疗,对比组实施常规治疗。比较组间NIHSS、BI指数评分、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指标。结果:相较于对比组数据,分析组NIHSS、BI指数评分、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等指标结论更优(P<0.05)。结论:脑梗塞偏瘫应用针灸疏经调脏法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能力,降低不良反应率,提高总有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将静脉镇痛法应用在肝胆结石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研究对象为在研究时间内来到我院接受静脉阵痛法进行治疗的144例肝胆结石患者。根据随机数表,144例肝胆结石患者被随机分为给予全面护理治疗的观察组与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的对照组,每组各有72例患者。采用VAS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据发放的护理满意度问卷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根据VAS量表的比较结果看,与给予常规治疗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给予静脉阵痛法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疼痛程度较低,说明静脉镇痛疗法的止疼效果较好,由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尽管观察组患者选择“满意”程度的患者数低于对照组,但是从最终的总满意度看,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更高,且P<0.05,差异显著。结论:在肝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与常规治疗法相比,静脉阵痛法首先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感知到的痛疼程度,一方面有助于其进一步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另一方面则大大减缓患者担忧焦虑的心理,利于患者恢复。其次,静脉阵痛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进一步塑造医院和谐医患关系。综上所述,本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融合基因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不同融合基因家族患者的免疫表型及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至2020年4192例初诊AML患者的多重融合基因筛查结果,并结合免疫表型分析以及高通量测序所获得的基因突变筛查结果,系统地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①4192例AML患者中1948例(46.47%)检出融合基因,共检出29种不同的融合基因,其阳性率呈现为"幂律分布"。②随着AML患者年龄增长,融合基因的阳性率先上升而后逐步下降。儿童患者融合基因总阳性率及MLL相关融合基因(MLL-F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成人患者(69.18%对44.76%,15.35%对8.36%)。③MLL-FG及NUP98相关融合基因(NUP98-FG)阳性患者伴随的基因突变均以FLT3及RAS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为主。④MLL-FG及NUP98-FG阳性患者未见特异性的免疫表型特点。结论采用多重PCR方法分析,近半数的AML患者伴有特异的融合基因表达,儿童和成人患者融合基因阳性类型构成比例存在差异。不同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常见的分子突变、免疫表型有一定规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融合基因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不同融合基因家族患者的免疫表型及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至2020年4192例初诊AML患者的多重融合基因筛查结果,并结合免疫表型分析以及高通量测序所获得的基因突变筛查结果,系统地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①4192例AML患者中1948例(46.47%)检出融合基因,共检出29种不同的融合基因,其阳性率呈现为"幂律分布"。②随着AML患者年龄增长,融合基因的阳性率先上升而后逐步下降。儿童患者融合基因总阳性率及MLL相关融合基因(MLL-F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成人患者(69.18%对44.76%,15.35%对8.36%)。③MLL-FG及NUP98相关融合基因(NUP98-FG)阳性患者伴随的基因突变均以FLT3及RAS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为主。④MLL-FG及NUP98-FG阳性患者未见特异性的免疫表型特点。结论采用多重PCR方法分析,近半数的AML患者伴有特异的融合基因表达,儿童和成人患者融合基因阳性类型构成比例存在差异。不同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常见的分子突变、免疫表型有一定规律。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并评估结果。方法 对急诊科某一阶段接受的患者实施分组护理,实验选入的样本住院时间在2019年10月-2021年9月,盲选符合要求的急诊科患者100例,护理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期间分别应用PDCA循环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比较最终的护理结果。结果 护理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96.00%)/护理质量评分都高于对照组(88.00%)。结论 PDCA循环模式支持下的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全面提高,护理质量综合评分和传统护理管理阶段比较显著提高,护患纠纷减少,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更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弹性棒非融合术及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4/5椎间盘突出(LDH)的临床疗效、椎间隙高度及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等数据的变化,评估弹性棒系统在临床中长期应用的价值。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57例单节段腰4/5 LDH患者,分为融合组31例,非融合组26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OA)和腰3/4、4/5、腰5/骶1节段椎间隙前缘及后缘高度、PI、PT、SS、LL等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两组ODI、JOA及VAS评分术前、术后3年及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均满意;B组腰4/5间隙前缘及后缘术后末次随访高度小于A组[(12.13±1.65) mm比(13.72±2.38) mm,t=2.889,P<0.05;(7.03±1.19) mm比(8.03±1.69) mm,t=2.556,P<0.05];B组LL值末次随访小于A组[(41.50±4.72)°比(44.66±6.54)°,t=2.049,P<0.05]。B组SS值术前、术后3年随访及术后末次随访均大于A组[(35.02±4.42)°比(31.59±5.38)°,t=2.595,P<0.05;(34.92±4.59)°比(0.43±5.11)°,t=3.501,P<0.05;(29.91±4.20)°比(32.37±4.59)°,t=2.108,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腰4/5 LDH都能取得良好的长期临床效果,非融合术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融合术能较好的维持责任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非融合术能更好的维持临近节段腰3/4后缘、腰5/骶1前缘椎间隙高度及SS值。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动作观察疗法(AOT)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AOT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报道,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 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所涉研究共有6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AOT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P<0.01)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P<0.05)。结论AOT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简介:摘要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之一,疾病负担大,发病率高,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心理疗法,对于焦虑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疗效因人而异。有研究表明焦虑障碍的CBT疗效与多种基因有关,而这些基因在CBT疗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不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通过这些机制研究可进一步阐明焦虑障碍的生物学标志物,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应用于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该综述通过HPA轴相关基因、5-羟色胺系统相关基因、单胺氧化酶系统相关基因、神经发育相关基因来探究CBT治疗焦虑障碍的疗效,发现FK506结合蛋白5启动子的甲基化、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甲基化及多态性、色氨酸羟化酶2的基因多态性、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的基因多态性、单胺氧化酶A的基因多态性等与CBT治疗焦虑障碍的疗效有关。通过研究遗传学与焦虑障碍CBT疗效的关系,未来可从焦虑障碍致病基因如何影响CBT疗效的相关环路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遗传因素在焦虑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探索预测CBT疗效的遗传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吞咽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雄安新区安新县中医医院内1科收治的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就诊顺序纳入患者,单盲法评价,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以及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疗效评价指标为间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以及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2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2周后,对照组痊愈5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5.0%(27/36),治疗组痊愈10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88.9%(32/36);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48,P<0.05)。(2)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该评分较各自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2.02、2.42,P均<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增高(t=0.735,P<0.05)。(3)SSA评分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SSA评分评分较各自治疗前均明显降低(t=2.04、2.46,P均<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t=0.732,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和吞咽治疗仪合用可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吞咽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将中医序贯疗法应用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将研究时间选取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时间跨度为一年的时间,研究将研究对象选取为上述一年时间内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另一组为观察组,给予中医序贯疗法进行治疗,每组各有43名患者。分组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进行不同的治疗后,给予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76.74%,给予中医序贯疗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组有9例患者产生恶心的症状,15例患者发生呕吐的症状,18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症状,而给予中医序贯疗法的观察组仅有2例患者发生了恶心的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结论:将中医序贯疗法应用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舒适度,值得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中-重度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疗效。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中-重度PAR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治疗方式分组,其中鼻镜下选择性翼管、筛前神经切断术组(A组)42例,聚焦超声治疗组(B组)34例,药物治疗组(C组)36例。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症状改善情况,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年,A、B组术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三组间VAS、RQLQ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总有效率为97.62%(41/42),B组为64.71%(22/34),均高于C组的30.56%(1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3/42)低于B组(26.47%,9/34),P<0.05。结论鼻镜下选择性翼管、筛前神经切断术和聚焦超声治疗均是治疗中-重度PAR有效的术式,但前者疗效更优,并发症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60 名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暴露与反应阻止联合氟西汀组和氟西汀组,观察比较治疗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 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6个月末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合并氟西汀组有效率为78.3% ,氟西汀组有效率为6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究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中关于治疗方式中阿奇霉素序贯疗法的疗效分析。方法:我院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间收治的儿科中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中的102例作为实验研究治疗对象,对其采取电脑随机分组,针对不同组别分别采取不同治疗干预措施,对采取常规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干预措施的组别对其设定为常规对照组,对采取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进行治疗干预措施的组别对其设定为实验对照组,每组51例患者。针对相同干预时间,不同操作方式下,两组参与患者得到的最终治疗效果。结果:相同干预时间,不同操作方式下,不同组别得到的实际治疗效果均存在不同,可发现实验对照组参与患者所得到的实际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对照组得到的实际治疗效果,且上述差异均具有重要统计学事实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