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来自然灾害以及环境破坏的不断恶化致使大规模环境流离失所者产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环境流离失所者逐渐为各国所重视和关注。本文旨在结合各家学说观点,重新对环境流离失所者的概念、法律地位予以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多角度分析当下环境流离失所者保护措施的利弊,并以2012年10月启动的"NansenInitiative"作为契机,提出解决环境流离失所者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缔结国际性公约。
简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诞生了互联网接入权的概念。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个人呼吁或者已经将互联网接入权利视为一项基本人权。是否将其纳入到国际人权法的框架体系也相应成为一个问题。但是本文分析认为,互联网接入权虽然与言论和见解自由表达权、集会自由权、平等权和发展权等许多既有的基本人权密切相关,但是在现行国际法上,特别是从国际人权法渊源来看,应当区分国际法和国内法概念,国际法上尚没有确定的有关互联网接入权的条约一类的法律渊源。在国际社会,关于互联网接入权的法律价值、相关责任和义务和界线还需要逐渐形成共识。该权利未来是有可能被纳入国际人权法的,但目前还没有,因而它还不是国际人权法上的法定概念。
简介: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关切,在此背景之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亦得到快速发展,这具体体现在大量的国内立法和条约实践、"软法"规范和司法实践当中。统一持续的国家实践逐渐形成,同时国家也承认其法律拘束力——针对具有严重跨界环境损害风险的拟建项目实施环境影响评估是一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作为一般性规范其已发展成习惯国际法:但对于如何具体实施这一国际义务,除了已经形成共识的一些基本要素,相关规则仍在发展中,当涉及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的具体程序时,各国依然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如何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自己以及未来世代保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当代无法回避的命题,也是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存在的意义和演进的节点。
简介:技术转让活跃于各类国际合作项目中,本文通过对"技术"和"技术转让"的内容和含义进行界定,总结了技术转让的实施和利用条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探讨了国际气候(保护)制度下的新技术转让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其中详细分析了在既定环境政策框架下的技术转让问题。通过对比德中两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方式,强调了清洁发展机制对于技术转让的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明确指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技术转让的不同立场,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环境商品及环境服务减税的争点进行了分析。
简介:摘要:对公司行使外交保护有若干方式。国家有权代表公司行事。因此,人们总是注意到,国家在外交保护方面的干预是以其在这种干预中获得的利益为基础的。当公司受到损害时,有权行使外交保护的国家是公司的国籍国。公司的国籍国是指公司根据其法律成立并在其境内设有注册办事处的国家,正如1970年国际法院在著名的巴塞罗那电车公司案和2006年国际法委员会关于外交保护的条款草案中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