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某院儿科住院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8月该院儿科送检痰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共送检痰标本665份,分离鉴定病原菌310株,阳性率为46.62%,其中居前2位的是大肠埃希菌(101株,32.58%)和肺炎克雷伯菌(54株,17.42%),此两种菌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65.35%(66/101)、48.15%(26/54)。连续3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均为10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菌,其产酶率高,耐药性强,临床应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细菌耐药率,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
简介:文学翻译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交际行为,译者是不同文化的调停者,因此,他/她需要以恰当的策略和方法向译语读者呈现“他者”,这也是译者的核心责任.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会在译入语文化中创生一个“杂合”文本,这个“杂合”文本融合了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双重特征,是两种文化妥协的结果,体现的是一种不同文化的共生关系.本文以研究案例为克莱门特·埃杰顿(ClementEgerton)的《金瓶梅》英译本TheGoldenLotus为例,集中探讨在文学典籍英译这一跨文化交流活动中,运用陌生化翻译策略保留和再现“他者”的方法及其跨文化传播意义,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杂合”文本的基本特征.
简介:1956年在南京牛首山出土了明宣德八年(1433年)所建造的弘觉寺舍利塔地宫包括带有铭文“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铜鎏金喇嘛塔等在内的一些文物。经考证,该铭文中的“李”字不是作为姓氏解释,而是“使者”之意,此地宫实为法名是“福善”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真身墓,即归葬处。但是,学界有些专家认为此说理由还不够充分。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物的研究和鉴定,认为出土文物铜鎏金喇嘛塔铭文为郑和亲笔所书,这为确认郑和归葬处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