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新时代下,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力度,随着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加快,使得各个专业纷纷调整育人目标和方向,面向一线生产特点和用人需求培养综合型生产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员,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服装制图与服装工艺课程是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服装工艺,提高学生的服装制图能力,让学生制作出高品质的服装,满足服装产业需求。该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需要以项目教学法为依托,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本文主要浅谈服装制图与服装工艺课程项目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灵活应用缝制技术和制版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9月龄婴儿屈光状态及其胎婴儿期的影响因素,为屈光异常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监测数据的回顾性研究。根据上海市闵行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至2019年积累的屈光筛查记录,纳入16 746名9月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儿保体检记录和问卷调查资料采集9月龄前的影响因素,对屈光状态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胎婴儿期因素与各类可能屈光异常的关联。结果:9月龄婴儿球镜度P5~P95为+0.50~+3.00 D,柱镜度P5为-2.50 D。屈光可能偏近视、屈光可能偏远视、可能散光及可能屈光参差的检出率分别为13.46%、11.13%、25.58%和8.29%。在控制性别和遗传因素后,冬季出生、经常看电子产品与较高的屈光可能偏近视发生风险有关(调整OR=1.35、1.55);夏季及秋季出生、早产、9月龄体格百分位数≥P80与较高的屈光可能偏远视发生风险有关(调整OR=1.67、1.62、1.80、1.22);夏季出生、9月龄体格百分位数≥P80、9月龄采用人工喂养与较高的可能散光发生风险有关(调整OR=1.92、1.42、1.19)。每日户外活动时长>0.5 h与较低的各类可能屈光异常发生风险有关(调整OR=0.71~0.80)。结论:9月龄婴儿各种可能屈光问题的检出率为8%~25%,散光比较突出。具有早产、父母屈光异常、较大体格等高危因素的婴幼儿应作为屈光筛查和随访的重点。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在衣食住行方面,人民群众不在注重数量而是追求精致和质量,因此服装设计在近几年来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行业,同理高校也相继开设了服装表演等专业,至今为止,服装表演专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开设专业中较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该门专业学科的实践研究和教研教学也逐渐的多元化和系统化,但是在服装表演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方面还存在内容浅显、教学方式单一以及实效性差等问题,因此,对服装表演专业服装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得且刻不容缓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讨论了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服装理论教学的现状,随即提出了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服装理论教学的创新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和参考。
简介:服装表演是以人为载体,借助于舞台表演的形式,通过模特的动态表演来展示服装效果的行为。服装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伴随着时装的诞生而出现,最初是以人体模型为主的静态展示,随着时装行业的发展,后来出现了真人模特的动态展示。模特穿上设计师设计的服装,并佩戴相应的饰品,然后以特定的步伐和节奏在T台上走动,以动作和造型来展示服装。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与服饰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服装与服饰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和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开发、创意与实践、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总结对比分析全国多所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大多数高校的服装表演专业课程基本由通识必修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及创新创业课程几个大类构成,本研究所针对的临沂大学服装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是基于这几个大类。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调查所涉及的所有高校的服装表演专业都有服装结构与工艺类的课程,只是具体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时等内容有所不同,可见服装结构与工艺类课程是服装表演专业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