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TLR家族广泛的存在于生物体中,参与调控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TLR10是该家族中唯一一个没有明确配体来源和未知生物性功能的孤儿受体,本文将阐述该受体的结构,分布以及潜在的配体,通过对不同病毒,细菌感染产生的免疫应答,初步表明了它的生物学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甲胎蛋白的变化对进展期肝细胞癌总体生存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376例进展期HCC患者,根据TACE术后AFP是否应答分组,观察甲胎蛋白的变化对进展期肝细胞癌总体生存影响.结果AFP应答与影像应答存在明显相关性.AFP>400ng/ml、肿瘤直径>5cm、肝硬化是影响TACE预后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AFP应答与影像学标准应联合应用于TACE术后HCC的预后评估.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病毒含量与TH1/TH2细胞应答的关系。方法以斑点杂交方法检测HBsAg阳性的54例CHB血清中HBVDNA量,根据HBVDNA量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A组为DNA量检测限以下,B组为DNA量20-200pg/ml,C组为DNA>200pg/ml),以特异性刺激因子rHBcAg刺激这3组感染者及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又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PBMC在rHBcAg刺激后所产生的IL-2和IL-10,结果对照组PBMC所产生的IL-2值显著高于CHB组(P<0.01),IL-10则相反(P<0.05);而三组CHB患者中,IL-2值检测值依次为:A组>B组>C组(P<0.01或P<0.05)。IL-10则相反(P<0.01或P<0.05)。结论HBV感染者体内高病毒量可能增强TH2类细胞因子应答,而低病毒量时则可能以TH1类细胞因子应答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24周应答不佳时的治疗方案,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例作为样本,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继续应用干扰素治疗,治疗组采用干扰素联合NAs(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5.12%、不良反应发生几率4.8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49%、不良反应发生几率21.96%。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24周应答不佳时,应采用干扰素联合NAs继续治疗,促使患者HBVDNA转阴、促使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发生,提高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
简介:转录因子可以调节众多下游基因的表达,在植物抗逆境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以南方型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Millennium’的耐盐突变体为材料,以正常培养(MT_CK2)和盐胁迫(MT_N2)条件下的2个样品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进行qRT-PCR验证RNA-Seq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耐盐突变体叶片盐胁迫应答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结果表明:经过250mmol/LNaCl胁迫72h,共检测到30900个基因表达量发生了变化,7694个基因差异表达,共有隶属于50个转录家族的422个转录因子发生了差异表达,上调表达268个,下调表达154个。盐胁迫应答基因数量最多的是MYB基因家族,其次是WRKY、NAC、bHLH和AP2-EREBP转录家族。此外,候选出MsANT、MsbHLH36、MsNAI1、MsbZIP、MsbZIP73A、MsC3H、MsMYB85、MsNAD、MsMYB、MsNAC、MsTrihelix和MsWRKY等与盐胁迫应答相关的重要转录因子。本研究为揭示紫花苜蓿盐胁迫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毒通络汤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应答研究。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198例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划分为观察组(99例解毒通络汤和阿德福韦酯)和对照组(99例阿德福韦酯)。观察血清HBV DNA及ALT水平、免疫指标、炎性因子的情况。结果:在血清HBV DNA及ALT水平、免疫指标、炎性因子的观察对比中,治疗前,两组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优(P<0.05)。结论:解毒通络汤联合阿德福韦酯使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和降低炎性因子的作用,将患者的肝功能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
简介:有资料表明,全球约有3.5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5%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死于与之相关的肝病和肝癌。自1981年乙肝疫苗获准使用后,乙肝感染率较之前明显下降。疫苗的免疫原性、保护性、安全性获得一致认可。但约5%-10%的健康人在按照标准方案实施一个免疫程序的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达不到保护水平(〈10mIU/ml),称为无/低应答者(抗-HBs水平低于2mIU/ml为无应答,低于10mIU/ml为低应答)。健康人群中即使控制了疫苗接种的外部因素(疫苗抗原含量。注射途径,部位等),机体的一般因素(年龄,性别,体重等)和其他因素(如病毒变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慢性HBV感染女性及其所生儿童1岁时HBV感染状况、对乙肝疫苗接种的应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慢性HBV感染母亲及完成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儿童,通过医院HIS系统及LIS系统收集产妇孕期临床生化、病毒学指标、抗病毒治疗及妊娠期和分娩期并发症等信息,入组儿童1岁时儿童采取静脉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和HBV DNA。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的母亲及儿童1 302例,其中高病毒载量组(母亲HBV DNA≥2×105 IU/ml)600例,低病毒载量组(母亲HBV DNA<2×105 IU/ml)共702例。高病毒载量组中587例孕中晚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用药组),13例未使用抗病毒药(未用药组)。低病毒载量组儿童无慢性HBV感染发生,高病毒载量组5例(0.83%)发生HBV感染,3例(0.51%)发生在用药组,2例(15.38%)发生在未用药组。低病毒载量组母婴阻断失败率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χ2=5.87,P=0.015),用药组母婴阻断失败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χ2=29.195,P=0.001)。1 297例未发生HBV感染儿童HBsAb水平<10 mIU/ml、10~<100 mIU/ml和≥100 mIU/ml的百分率分别为1.15%、15.65%和83.1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均显示母亲孕期总胆红素水平和是否患甲状腺功能减退与1岁HBsAb水平相关(χ2=29.003,P <0.05)。结论高HBV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降低HBV母婴传播。HBV感染女性所生儿童出生后应加强随访乙肝疫苗应答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GrpE蛋白(Ureaplasma urealyticum GrpE,Uu-GrpE)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及其对T细胞极化的作用。方法表达纯化Uu-GrpE蛋白并利用Western blot鉴定。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利用LDH试剂盒分析Uu-GrpE的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检测Uu-GrpE对BM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以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Ⅱ,MHCⅡ)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其刺激BMDCs后IL-12p70、TNF-α、IL-1β和IL-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磁珠分选同系异体小鼠的脾脏中初始CD4+T细胞(CD4+Naïve T细胞),通过构建BMDCs与Naïve T细胞共培养体系分析Uu-GrpE刺激成熟的BMDCs(GrpE-BMDCs)对Naïve T细胞增殖及极化的影响。GrpE-BMDCs经尾静脉注射免疫小鼠并利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其所诱导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结果成功表达Uu-GrpE并分离出高纯度BMDCs,Uu-GrpE可刺激BMDCs分泌IL-12p70、TNF-α、IL-1β和IL-6等细胞因子且无细胞毒性;同时Uu-GrpE可显著增加BMDCs表面分子CD80[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ourscence indensity,MFI):(324.00±22.11) vs (91.03±10.95),P<0.01]、CD86[MFI:(1 176.00±51.39) vs (217.00±14.93),P<0.01]和MHCⅡ[MFI:(708.70±56.32) vs (185.70±16.77),P<0.01]的表达;与单独GrpE-BMDCs组和GrpE(热变性)-BMDCs+T细胞组比较,GrpE-BMDCs不仅可刺激Naïve T细胞增殖[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7.25±0.21), (6.55±0.23), (6.09±0.35),P均<0.05],并且还诱导Naïve T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 [IL-2:(145.60±14.67) pg/ml,(55.92±3.12) pg/ml,(26.05±2.40) pg/ml,P<0.05和P<0.01;IFN-γ:(267.20±37.80) pg/ml, (146.70±20.65) pg/ml,(27.84±6.69) pg/ml,P均<0.05],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和IL-5则无明显改变。与PBS组和PBS+BMDCs组比较,GrpE-BMDCs经过继转移后,可诱导机体产生Th1型免疫应答。结论Uu-GrpE蛋白明显促进BMDCs成熟及活化,且进一步证明其作为解脲脲原体候选蛋白疫苗可诱导Th1型免疫应答。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人工合成CpG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oligodeoxynucleotide, CpG-ODN)作为佐剂对灭活人腺病毒55型(human adenovirus type 55, HAdV-55)抗原诱导BALB/c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HAdV-55 QS原型株经噬斑纯化构建疫苗候选株种子库,将疫苗候选株扩增产物经0.05% β-丙内酯灭活,纯化后制备成全病毒颗粒抗原。纯化HAdV-55抗原按低剂量组(0.2 mg/ml)和高剂量组(1 mg/ml)分别与CpG-ODN和氢氧化铝佐剂等体积混合,乳化后接种BALB/c小鼠,同时设PBS对照组,间隔21 d加强免疫1次。分别在初次免疫后21 d和35 d采集小鼠静脉血并分离血清,采集末次血清时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HAdV-55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水平,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检测小鼠分泌IL-4和IFN-γ细胞因子淋巴细胞水平。结果无论有无佐剂,随着免疫次数和接种剂量的增加,灭活HAdV-55抗原诱导BALB/c小鼠产生的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显著升高;而中和抗体只有在加强免疫后才能达到可检测水平,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在1:11~1:23之间;使用不同佐剂对小鼠免疫应答有显著影响,低剂量抗原联合CpG-ODN和氢氧化铝混合佐剂可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其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水平分别是单独使用氢氧化铝佐剂组小鼠的2.2和1.8倍,分泌IFN-γ淋巴细胞数是其2.3倍。结论新型CpG-ODN佐剂免疫能显著提高灭活HAdV-55全病毒抗原在BALB/c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同时使细胞免疫应答向偏向Th1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对肺泡巨噬细胞(AMs)Dectin-1受体表达及对烟曲霉感染应答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株NR8383加入CSE后再使用烟曲霉静止期孢子(RC)刺激以建立烟曲霉体外感染细胞模型,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蛋白质印迹检测Dectin-1表达;siRNA沉默和慢病毒载体过表达Dectin-1后通过吞噬实验检测AMs对RC吞噬能力,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5.29±2.88比24.56±4.01,t=11.75,P<0.05)及流式细胞仪(17.73±4.95比25.94±7.12,t=17.27,P<0.05)均显示CSE降低AMs表面Dectin-1受体的表达。RC体外刺激后Dectin-1 mRNA的表达出现时间依赖性增加,对照组在所有时间点都较CSE组显著增加(P值均<0.05);蛋白表达结果类似:对照组明显高于CSE组(18 h:0.755±0.035比0.360±0.047;24 h:0.968±0.035比0.552±0.049,P值均<0.05)。CSE降低AMs对RC吞噬能力(吞噬率:53.33%±9.95%比75.17%±8.66%;吞噬指数:2.17±0.58比7.67±1.53,P值均<0.05)。siRNA下调Dectin-1表达联合CSE可以进一步降低NR8383细胞对RC的吞噬力(P<0.05),但单纯下调Dectin-1表达对RC的吞噬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ctin-1介导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4的产生:TNF-α、IL-1β在对照组增加尤为明显,感染6 h后达峰值,每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之相反,IL-4在CSE组升高更为显著,每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L-10表达也增加,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siRNA抑制/慢病毒过表达Dectin-1对4种细胞因子mRNA和蛋白产生同向作用。结论CSE可引起AMs Dectin-1受体低表达和功能障碍,导致烟曲霉感染后吞噬能力降低和细胞因子异常表达。CSE引起的AMs抗曲霉防御能力下降部分是通过Dectin-1介导的。
简介:目的了解西罗莫司对创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诱导异源性T淋巴细胞应答能力的体外调节作用.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创伤组,每组12只.将创伤组麻醉后造成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对照组仅麻醉不致伤,24h后分离2组小鼠脾脏DC.将2组DC分为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不用西罗莫司处理),以及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用10μg/L西罗莫司处理6h).检测各组DC自噬活性(用荧光强度值表示)及DC介导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变化(用吸光度值表示).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与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用ELISA法检测LPS刺激后DC中IL-12p40、IL-12p70和IL-10的水平.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自噬活性(荧光强度值为13±2)及其介导的MLR强度均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荧光强度值为22±6)明显减弱(F=212.836,P〈0.05).与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自噬活性(45±8、44±8)均明显增强(F=212.836,P〈0.05或P〈0.01).西罗莫司阳性创伤组MLR强度较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明显增强(F值分别为101.426、86.533,P值均小于0.05).(2)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表面的MHCⅡ[(60±9)%]及CD40[(4±1)%]表达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85±6)%、(8±1)%]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37.918、40.426,P值均小于0.05),西罗莫司阳性创伤组MHCⅡ表达[(78±7)%]较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明显提高(F=37.918,P〈0.05).(3)两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的IL-12p40、IL-12p70表达水平[(120±13)、(10±3)pg/mL]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200±25)、(20±6)pg/mL]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218.646、310.253,P值均小于0.05);与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西罗莫司阳性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