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同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100例医院收治老年同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腰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则采取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以及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①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98.0%和86.0%,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和18.0%,观察组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其麻醉效果,进一步减少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在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打薄回植联合创面负压引流(VAC)治疗大面积逆行皮肤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株洲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2例大面积逆行皮肤撕脱伤患者进入本研究,均行自体逆行撕脱皮肤打薄回植手术并于术后采用创面持续负压引流。观察患者创面成活率、成活面积、创面感染情况、回植皮肤性能及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42例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8~50(23.56±3.56)个月,术后有35例患者1期植皮区成活,皮瓣皮肤存活且创面无明显皮肤缺损,积极换药后其创面已愈合良好,不需进行二次手术;7例患者因皮肤大面积缺损术后一期创面出现小面积坏死,经2期手术移植、加强换药后创面愈合良好。26例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达80~95(87.96±3.21)分,22例患者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达80~96(88.79±3.41)分。无感染、截肢情况。所有患者回植皮肤感觉、弹性、耐压性、耐磨性及颜色等各方面良好,关节活动性良好,未见明显活动受限。结论打薄回植联合VAC治疗大面积逆行皮肤撕脱伤患者能够明显促进创面与皮片贴敷,有利于将引流液引流出体外,降低创面感染率,提高植皮成活率,改善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打薄回植联合创面负压引流(VAC)治疗大面积逆行皮肤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株洲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2例大面积逆行皮肤撕脱伤患者进入本研究,均行自体逆行撕脱皮肤打薄回植手术并于术后采用创面持续负压引流。观察患者创面成活率、成活面积、创面感染情况、回植皮肤性能及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42例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8~50(23.56±3.56)个月,术后有35例患者1期植皮区成活,皮瓣皮肤存活且创面无明显皮肤缺损,积极换药后其创面已愈合良好,不需进行二次手术;7例患者因皮肤大面积缺损术后一期创面出现小面积坏死,经2期手术移植、加强换药后创面愈合良好。26例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达80~95(87.96±3.21)分,22例患者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达80~96(88.79±3.41)分。无感染、截肢情况。所有患者回植皮肤感觉、弹性、耐压性、耐磨性及颜色等各方面良好,关节活动性良好,未见明显活动受限。结论打薄回植联合VAC治疗大面积逆行皮肤撕脱伤患者能够明显促进创面与皮片贴敷,有利于将引流液引流出体外,降低创面感染率,提高植皮成活率,改善关节功能。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麻在粗隆骨折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72例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应用静脉全麻、静脉全麻+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手术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手术开始时、手术30min时、术后60min,观察组MAP、HR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较对照组27.78%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骨翼螺钉在腰骶区L5/S1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症于北京朝阳医院行L5/S1单节段经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骶骨翼螺钉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围手术期数据及随访期间疼痛及功能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及术后随访X线及腰椎CT三维重建,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内固定位置、有无松动等并发症及融合情况。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计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69.6±5.2)岁,随访时间(16.2±1.7)个月。患者手术时间(144±21)min,术中出血(103±20)ml,术后引流量(80±34)ml。患者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1.0)分,末次随访时改善至(0.9±0.7)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1±0.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0.9±0.7)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66.2%±8.0%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6.6%±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切口感染,在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及失败、融合器移位等情况,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68.8%(11/16)。结论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骶骨翼螺钉对腰骶部进行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来治疗腰骶部椎管狭窄症是安全可行且有效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治疗腰小关节源性源性腰痛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通过取2016年9月-2020年9月间本院临床诊断为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患者166例,随机分为两组:射频组82例,保守组84例;评价并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优良率,记录治疗中和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或治疗顺利,患者的VAS及ODI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注药速度0.5%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9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妇产科患者,通过掷骰子方法分为甲组、乙组与丙组,每组31例。三组患者均接受0.5%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甲组、乙组、丙组分别于10、15、20s内完成注药。对比三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乙组麻醉优良率略高于甲组和丙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与丙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3%、6.45%,均低于甲组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时,注药速度为15s与20s的麻醉效果更加理想,安全性更高,因此注药速度应调整为15~20s。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波原位消融术治疗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患者制订微波原位消融治疗的术前计划,在G型臂引导全麻下行后路椎板减压、游离脊髓和神经根加以降温保护的前提下,使用微波天线对病变椎体、椎弓进行微波消融处理,刮除病变组织后使用骨水泥重建骨质缺损区。术后随访1年,复查正侧位X线片、MRI等影像学检查,对疼痛、术后神经功能进行临床评估。结果28例胸、腰、骶椎转移瘤患者均成功实施微波消融术,平均消融时间为8 min,平均植入骨水泥量为平均10.5 ml。术前和术后3个月患者数字疼痛分级法疼痛评分分别为(7.86±1.58)分和(3.07±1.89)分(P<0.05)。22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5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患侧肢体神经功能缓解,健侧肢体症状略加重。结论微波原位消融术治疗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具有术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安全界限可靠等特点,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限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有推广前景的治疗胸、腰、骶椎转移瘤的新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穿释放脑脊液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09月收治的tSAH患者6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参照组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以腰穿释放脑脊液,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头痛、呕吐、失语)缓解时间、意识障碍改善时间、不良症状发生率,3个月随访中格拉斯哥预后(GCS)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意识障碍改善时间短于参照组,三个月随访中GCS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症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腰穿释放脑脊液,有利于促进临床症状缓解,且不良症状较少,能够改善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系统对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
简介:摘要:从阳和汤方义新解及药理研究,结合腰突症之腿麻痛发生机制,认为阳和汤的作用机理深合腰突症之腿麻痛发生机制,可作为用药基础方,配合其他方法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万安县人民医院的62例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试验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手术及新生儿情况,观察两组麻醉前、麻醉后5min、手术结束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血氧饱和度(SpO2)]情况。结果试验组麻醉诱导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局麻药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麻醉5min后、手术结束时,两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5min及手术结束时,两组心率均高于麻醉前,舒张压及收缩压均低于麻醉前,但试验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舒张压及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