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术前麻醉以及术后镇痛工作中联合应用舒芬太尼所产生的镇痛以及麻醉效果。方法:以2020年1月为起点,2022年1月为终点,完成在我院接受静脉全麻干预样本的收录工作,共收录样本94例,通过硬币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创新组两组,常规组在手术展开过程中所使用的药物为芬太尼,创新组样本在手术展开过程中,所应用的药物为舒芬太尼。完成两组样本疼痛指标、清醒时间等数据的收录工作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创新组样本的清醒时间以及疼痛指标显著低于常规组样本,对两组样本的各项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后,p<0.05。结论:在医疗工作展开过程中,采用舒芬太尼完成麻醉以及术后镇痛工作,能够有效提升麻醉工作的质量以及安全性,降低患病群体的疼痛感,建议在后续的临床干预工作中对该药物展开进一步探索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接受基于静脉导管置入的半永久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周期内罹患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研究的方法从与我院接受基于静脉导管置入术的血液透析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供纳入55名患者,根据在治疗期间有无罹患静脉血栓分为罹患血栓的静脉血栓组13人和未罹患静脉血栓的非静脉血栓组42人,分析两个组别中在纳入指标的多个因素之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经过对纳入研究的多个危险因素中,单因素分析中呈现显著统计学差异的因素有置管时间、透析次数、APTT、PT和D-二聚体指标,且这几个因素也是导致半永久血液透析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液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和多形核细胞(polymorphonuclear cells,PMN)比例的变化趋势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4月至2021年7月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9例(92膝)患者,男13例(20膝)、女46例(72膝),年龄(65.17±7.49)岁(范围48~79岁),体质指数(27.64±3.74)kg/m2(范围17~36 kg/m2)。单膝26例,双膝33例;左侧46膝,右侧46膝;诊断为骨关节炎54例(84膝),类风湿关节炎5例(8膝)。患者住院后均未使用抗生素,术前30 min、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检测术中(反映术前正常水平)、术后第2、5和35天关节液WBC计数和PMN比例,分析其变化规律。术中取切开关节囊后未混血的关节液,术后第2、5和35天以髌骨外上缘为穿刺点抽取关节液。研究终点为诊断为急性假体周围感染或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完成90 d的随访。结果术后关节液WBC计数和PMN比例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术前、术后第2天、第5天、第35天关节液WBC计数分别为0.222(0.100,0.567)×109/L、20.011(14.573,29.129)×109/L、6.080(3.676,8.797)×109/L、0.533(0.394,0.749)×109/L,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34,P<0.001);关节液PMN比例分别为19.9%(15.0%,30.0%)、96.0%(95.0%,97.0%)、91.0%(89.0%,93.0%)、20.5%(15.6%,26.9%),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52,P<0.001);术前和术后第35天关节液WBC计数与PMN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液WBC计数和PMN比例短期内快速升高,然后以不同速率下降至术前水平。急性应激期(术后5 d内)参考肌肉与骨骼感染协会推荐阈值诊断感染可造成假阳性;术后第35天恢复至术前水平可作为排除早期感染的依据,关节液PMN比例可能比WBC计数更具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3.0T MRI和多层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来我院治疗直肠癌的64例患者作为实验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均使用3.0T MRI和多层螺旋CT开展检测,扫描方式均为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比3.0T MRI和多层螺旋CT检查的TN分期结果与术后病例检验结果。结果 3.0T MRI在诊断T分期的精准度为92.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43%,符合统计学原理(χ2=7.90,P<0.05);3.0T MRI在诊断N分期的精准度为90.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6%,符合统计学原理(χ2=4.61,P<0.05)。结论 3.0T MRI检测和多层螺旋CT检查是早期直肠癌诊断常用方法之一,而3.0T MRI检查效果及准确度更高,优势更显著,可以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和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方法连续性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分为胆囊正常组、胆囊息肉组、胆囊结石组和胆囊切除术后组,每组100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采用健康调查量表36(SF-3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分别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和胃肠道症状的严重程度。比较4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析焦虑和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00例患者中,89例(22.2%)患有焦虑;胆囊正常组、胆囊息肉组、胆囊结石组、胆囊切除术后组的焦虑发生率分别为9.0%(9/100)、19.0%(19/100)、25.0%(25/100)、36.0%(36/100),4组患者焦虑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2,P<0.001);胆囊息肉组、胆囊结石组和胆囊切除术后组的焦虑发生率均高于胆囊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5、9.07、20.90,P=0.042、0.003、<0.001);胆囊切除术后组的焦虑发生率高于胆囊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P=0.007)。400例患者中,70例(17.5%)患有抑郁,胆囊正常组、胆囊息肉组、胆囊结石组、胆囊切除术后组的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0%(5/100)、10.0%(10/100)、24.0%(24/100)、31.0%(31/100),4组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7,P<0.001);胆囊结石组和胆囊切除术后组的抑郁发生率均高于胆囊正常组和胆囊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56、22.90,6.95、13.53;P<0.001、<0.001,=0.008、<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囊切除、有冠心病病史、食用隔夜菜频率≥3次/周、PSQI量表总分≥8分、GSRS总分≥9分均为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置信区间)分别为4.02(1.60~10.13)、10.01(2.15~46.68)、4.15(1.87~9.19)、4.69(2.58~8.52)、3.02(1.64~5.58),P=0.003、0.003、<0.001、<0.001、<0.001];胆囊结石、胆囊切除、食用隔夜菜频率≥3次/周、食用新鲜水果<200 g/d、PSQI量表总分≥8分、GSRS总分≥9分均为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置信区间)分别为4.40(1.38~14.06)、4.97(1.54~16.12)、4.23(1.61~11.08)、3.78(1.32~10.85)、5.59(2.78~11.27)、4.19(1.94~9.04),P=0.012、0.007、0.003、0.014、<0.001、<0.001]。结论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均高于胆囊正常者。胆囊切除史是患焦虑和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胆囊结石是患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关注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尤其是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啶在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将我院进行麻醉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均分为A(n=30)、
简介:摘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诊断老年胃癌患者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胃癌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对其均行胃镜检查和螺旋CT检查,检查结束后,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胃癌的检出率,分析螺旋CT诊断术前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在检出率方面,螺旋CT检查(91.67%)与胃镜检查(90.0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分期、N分期方面,螺旋CT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均比较高,Kappa分别为0.896和0.929(P<0.05)。结论:临床上对老年胃癌患者实施诊断时,采用螺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术前管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与护理体会。方法:将2020.1月-6月收治的6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入院流程,将2021.7月-12月收治的6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优化的日间手术术前管理流程。比较两组24h出院率、当日手术取消率、术前平均等待时间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24h出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当日手术取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日间手术患者采取优化的术前管理流程有助于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24h出院率,降低手术取消率,提高其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全新吊床型包膜瓣修复隆乳术后假体下移和双泡畸形的技术,以提高对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至2019年,在上海美莱医疗美容门诊部就诊要求改善假体下移和双泡畸形的女性患者16例,年龄23~48岁,平均33.4岁。手术均用吊床型包膜瓣,从乳晕切口入路,将假体包膜下极广泛分离形成包膜瓣,缝合锚定多余腔隙,消除下移的下皱襞,包膜瓣向上提拉收紧与切口上方的包膜断端叠瓦式缝合,使假体腔隙恢复到理想下皱襞处。结果1例患者轻度血肿,经处理后愈合;6个月随访,15例患者下移的下皱襞提升至理想位置,乳房双重皱襞消失、对称性良好、外形满意、无复发病例、切口瘢痕隐蔽、无包膜挛缩。结论对假体下移和双泡畸形患者用吊床型包膜瓣技术可有效矫正该并发症,且长期稳定性较好、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帕金森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患者术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30例采用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为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2020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42例采用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为观察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行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术后焦虑、抑郁情绪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UPDRS评分、UPDRS-Ⅲ评分以及两者的改善率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能够有效改善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术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和狭窄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对8例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狭窄(hepatic artery stenosis, HAS)和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患儿进行了介入治疗。所有患儿中,男4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9. 5个月,年龄范围为5~17个月。原发病为胆道闭锁6例,隐源性肝硬化1例,肝母细胞瘤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对2例HAS患儿行球囊扩张治疗,6例HAT患儿行动脉内溶栓、球囊扩张、支架取栓及支架治疗。对患儿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收集、分析并总结。结果8例肝移植患儿中,2例为HAS,6例为HAT,发生时间为肝移植术后2~14 d,中位时间为8. 5 d。所有患儿经介入治疗后均恢复血管通畅,术中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对所有患儿随访至2020年3月,3例死亡,另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范围为6~86个月。对2例重度HAS患儿进行球囊扩张后,分别随访6个月和7个月,患儿肝动脉通畅,无介入相关并发症,无胆道并发症。6例HAT患儿经介入治疗后,1例再次闭塞,继续给予抗凝治疗,其余5例肝动脉通畅;该6例患儿中3例随访肝动脉通畅,但分别于术后36 d、40 d和11个月死亡,死亡原因2例为重症肺炎,1例为消化道出血;余3例出现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经介入治疗后好转并拔管,截至2020年3月,3例患儿已存活时间分别为25、38和86个月。结论介入治疗能够实现肝动脉的长期通畅性,虽然还会发生胆道并发症,但是仍可有效延长供肝存活时间,避免再次肝移植或延长再次肝移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