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颅内脑膜瘤患者16排螺旋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42例颅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取仰卧位,采用16排螺旋CT机,自颈前弓下缘至颅顶进行头部连续性薄层扫描。结果脑膜瘤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镰旁、大脑凸面、蝶骨嵴、矢状窦旁、小脑桥脑角、鞍区;肿瘤大小分布特点,在5cm以上患者3例,3~5cm患者19例,3cm以下患者20例;肿瘤形状特点,类圆形或圆形27例,长条型或哑铃型2例,不规则形13例。结论16排螺旋CT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同时强化降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抗结核治疗措施,研究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同时强化降糖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FBG、2hPG以及HbAlC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FBG、2hPG以及HbAlC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FBG、2hPG以及HbA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同时强化降糖治疗可以显著的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提高肺结核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结核合并肺癌的病变部位、肺癌的病例分型、肺癌与肺结核之间的关系作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30例纳为观察组,再将同期收治的肺结核患者30例纳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作对比分析,包括其病例特点及其他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均值(58.36±5.09)岁高于对照组(40.90±3.32)岁,吸烟率80.0%高于对照组43.3%,肺结核病史率63.3%高于对照组36.7%,P<0.05。观察组患者均表现为盗汗、胸痛以及咯血、胸闷或者憋气、声音嘶哑与体质量降低等方面不良症状,其发生率比对照组高,P<0.05;但两组患者咳嗽及咳痰、发热等情况发生率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两组患者影像学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与肺结核呈多方面高相似度,临床诊断时需深度鉴别,避免耽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保证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对肺结核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进行预测。方法选取NCBI数据库的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数据。借助GEO2R工具,从而获得其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应用维恩图获得其中的共表达DEGs,再进一步的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DEGs所对应的PPI网络,应用cytoscape软件获得上述PPI网络中的hub基因。结果根据维恩图结果,共获得90个差异基因。其中,同TB关系较为密切的基因为LRG1,RPAS2,MAPK14,DUSP3,OSM,SOCS3,GATA3,PTPDC1,IRAK3,TLR5,NAIP。根据cytoscape的结果可知,MAPK14、TLR5及IRAK3三个基因可作为TB研究的相关biomarker做进一步研究。结论MAPK14、TLR5及IRAK3在所分析数据集内都呈现高表达的趋势。可推测,其同TB的发病及痊愈关系密切。而应用生物信息学可以快速锁定靶点,为未来的生物标志物选定,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2月收治的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结核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联合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病灶吸收率。结果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病灶吸收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促进病灶吸收,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并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慢性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按照两种不同抗结核方案展开治疗的具体效果加以分析。方法本次研究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以本中心所辖定点医疗机构在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所接诊慢性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88例为对象,任选组内44例,以2HRZE/4HR展开化疗,即对照组,余下则需要以3HESG/9HEG展开治疗。针对两组患者具体疗效情况加以观察。结果结核观察可以发现,在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均存在显著优势,P<0.05。结论针对慢性肺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按照3HESG/9HEG化疗方案展开治疗,可有效保护该部分患者肝功能水平,帮助其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治涂阳肺结核经左氧氟沙星联合常规结核化疗方案治疗后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感染疾病科2013年9月~2015年6月收治的88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肺结核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优于后者(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9个月的痰涂片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在实施常规肺结核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可提高抗肺结核的效果,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化疗联合经皮超声电导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膝关节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早期膝关节结核患者8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经皮超声电导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HSS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联合经皮超声电导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膝关节结核的临床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单纯肺结核与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对比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6年2月到2017年1月我院的肺结核患者6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肺结核组患者均为单纯肺结核,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组患者均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利用问卷调查,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经过调查后,结果显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评分为(10.76±2.78)分显著低于单纯肺结核组患者评分为(13.56±5.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主要为患者的年龄、肺结核认识情况及治疗费用与教育程度。结论单纯肺结核与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相比,单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高,需加强健康教育措施,帮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家庭中密切接触者结核感染发病情况及预防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省某结核病专科医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8例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17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和未干预组,每组88例。干预组接受预防治疗措施,未干预组不接受预防治疗措施。对所有观察对象观察3年,比较观察期间两组结核感染情况及痰涂片情况。结果干预组1年发生率、2年发生率、3年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干预组(12.50%VS23.86%,14.77%VS27.27%,19.32%VS3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痰涂片阳性率显著低于未干预组,痰涂片阴性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结核患者家属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治疗,能够降低肺结核感染的发病率及痰涂片阳性率,可以进行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y-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对诊断结核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疑似活动性结核患者84例患者的细菌学、影像学、病理学结果作为观察组,进行回顾性整理并随访,同时选择健康人84例作为对照组,用来识别和判断疑似结核病患者的是否真正的患病。并随访治疗效果,与IGRA检查方法对照,评价IGR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结核病例IGRA检测敏感性为85.27%,特异性为81.03%,阳性预测值81.04%,阴性预测值86.12%。结论IGRA作为活动性结核病的辅助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同时对肺结核外其他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也较高,可为菌阴患者、肺外结核等特殊情况结核病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2月手收治的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的患者8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4例。研究组患者依据药敏结果选择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组成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结核标准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肝损害治疗率、抗结核方案完成率、首次发生肝功能损害时间以及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以及肝损害治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抗结核方案完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首次发生肝功能损害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标准抗结核方案比较,依据药敏试验结果个性化选择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结核方案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功能影响较小,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初治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自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发现的符合初治肺结核患者诊断标准的53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固定剂量复合制剂进行治疗,统计所有患者治疗后胸片检查结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532例患者连续治疗2个月及整个疗程结束之后的胸片检测结果显示489例患者药物吸收良好,药物吸收率为91.92%,60岁及以上患者吸收良好例数为203,吸收率为76.32%,60岁以下患者吸收良好例数为247,吸收率为92.86%,60岁以下患者药物吸收率明显优于60岁及以上患者,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肾损害、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例数为183,发生率为34.39%,不同性别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治结核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进行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依从率较高,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sinus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CSDAVF)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2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的C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并了解瘘口的部位、大小、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23例患者中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主要针对Barrow分型C型的患者;19例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针对Barrow分型B型、C型或D型的患者。结果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的患者中3例使用Onxy胶栓塞,其中1例治愈,瘘口完全消失,2例好转,瘘口部分残留,因部分供血动脉纤细扭曲,栓塞风险高,遂未完全栓塞;另外2例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均治愈,瘘口完全消失。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5例患者中2例术后长期随访,3个月~3年,定期复查DSA。其中1例完全栓塞的患者无复发,1例部分栓塞的患者瘘口仍有残留,较出院时无明显变化。18例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的患者中9例使用Onxy胶栓塞,9例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均治愈,瘘口完全消失,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12例术后长期随访,3个月~3年,定期复查DSA无复发。结论介入栓塞是治疗CSDAVF的首选方法,静脉入路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具有适应证广、栓塞完全的特点,是治疗CSDAVF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