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针对汽车减震器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提出判定基准,给出判定方法,并提出解决策略,为减震器的设计、生产提供了依据。
简介:中国加入WTO后,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施一整套关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改革的方案,这无疑会对国内的许多行业产生深远地影响。其中有关汽车市场的条款规定,我国将通过逐步降低关税、逐步取消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限制,逐步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国内汽车市场,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实施势必会对我国国内的轿车消费产生重要影响。进口轿车关税的降低最终会在进口轿车的价格上得到充分的反应,据有关人士测算,在未来5-6年内一辆目前价值40万元人民币的进口轿车将下降9万元-13万元,降幅在27%-32%之间。同时,由于国仙外车辆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产轿车的价格也会相应有所下降。那么,对于国内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否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一举实现轿车在普通家庭的普及呢?笔者对此并不十分乐观,现实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不容忽视的阻碍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对轿车消费的制约作用似乎越来越大。
简介:本文系统化地考察了中国两类轿车制造企业的学习行为和创新策略。本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本土企业获得“渔鱼”能力的过程,发现本土企业目前尚存的弱点,以防止对本土企业的“捧杀”。该研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通过合资方式培育技术能力的局限性,将有助于未来轿车工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本文的学术贡献是识别了本土和合资企业在学习行为和创新策略方面的五项关键差异:(1)合资企业创新是“当地适应”型的,合资企业所建立的创新能力是“针对本土市场的设计变动”能力;本土企业创新是“无中生有”型,其在创新能力建立方面,首先建立的是整车和关键子系统的集成及匹配能力,处于轿车产品开发过程的前端;(2)在结盟对象方向,合资企业结盟的是国外整车制造商,本土企业结盟的是国外独立技术供应商;(3)本土企业采用了更为开放的零部件配套圈;(4)本土企业的生产能力学习机制更多地具有非正式机制的特点;(5)本土和后发合资企业采用了低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策略。
简介:近年来跨国公司借助其有效的产品线策略,在使品牌得到快速扩散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轿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和游戏规则。我们的博弈模型和实证分析表明,利用其在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和品牌声誉上的巨大优势,跨国公司的产品线竞争不仅恶化了本土企业原有市场的竞争,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土企业的品牌延伸产生了挤出效应。改变这种困境的政策选择是对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进行激励,而非限制跨国公司的渗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