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疑诊CRBSI的78例患者,患者入住ICU及疑诊CRBSI当日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同时行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尖端培养,根据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CRBSI组与非CRBSI组,比较PCT、hs-CRP、IL-6对CRBSI诊断的价值。结果28例疑诊患者最终诊断为CRBSI。疑诊CRBIS当日,CRBSI组患者的PCT、hsCRP、IL-6和血白细胞(WBC)水平分别为(3.35±1.52)μg/L、(32.90±11.10)mg/L、(423.20±171.70)ng/L、和(12.70±2.70)×10^9/L,均高于非CRBSI组[分别为(1.22±0.44)μg/L、(23.50±6.00)mg/L、(257.90±81.40)ng/L、和(11.20±1.9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PCT、hs-CRP、IL-6和血白细胞(WBC)水平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分别为0.92(0.85,0.99)、0.75(0.62,0.88)、0.80(0.67,0.92)和0.64(0.50,0.72);灵敏度分别为0.82、0.64、0.71和0.46;特异度分别为0.92、0.94、0.92和0.88。结论PCT和IL-6对ICU患者CRBS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对及早诊断CRBSI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两种剂量(10mg和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3天后对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对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99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别入选常规治疗组(32例)不接受任何调脂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分别接受10mg(31例)和20mg(36例)阿托伐他汀治疗3天。并测定各组治疗前后hs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天后,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使血浆hsCRP、水平减低,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0mg治疗组疗效则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间的下降幅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三组治疗前后各血脂成分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而且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引起的血hsCRP的降低与TC,LDL-C的下降百分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3天后,可明显降低血浆hsCRP水平及改善内皮功能,从而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顺铂联合放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增敏作用。方法从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接收并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局部肿瘤比较严重,但不适宜做手术的患者中随机性抽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常规射野、外照射放射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给予顺铂联合放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期疗效、生存率,以及毒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随访均在3年以上,顺铂联合放疗组完全缓解患者21例(61.67%)显著高于对照组8例(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联合放疗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76.47%、52.94%、35.29%%,明显优于对照组57.14%、29.41%、17.65%(P<0.05);顺铂联合放疗组毒副作用耐受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顺铂联合放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完全缓解明显上升,临床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强度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分为阿托伐他汀中等强度组(20mg·d-1)、阿托伐他汀高强度组(40mg·d-1)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s-CRP的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ACS患者的hs-CRP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天后中等强度组和高强度组的hs-CR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高强度组较中等强度组的降低幅度更大(P〈0.05)。但是两组治疗7天后的hs-CRP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炎症反应贯穿ACS发展过程,阿托伐他汀明显降低ACS患者hs-CRP浓度,高强度阿托伐他汀更能显著抑制ACS的炎症反应。
简介:为研究雄性不育相关基因TA1和TA2在BNS和YS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732A花粉发育时期的表达特点,探讨这2个育性相关基因与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联系,本研究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在BNS和YS型不育系732A花药发育四分体期、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定量检测基因TA1和TA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在732A和BNS花粉发育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基因TA1相对表达量上调,在三核期相对表达量下降;(2)基因TA2相对表达量在BNS花粉发育的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逐渐下降,三核期上升;在732A花粉发育4个时期中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刚好相反;(3)在BNS和732A花粉发育二核期,基因TA1和TA2均表现极值,推测二核期可能为BNS和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最敏感时期;(4)在不育系BNS和732A花粉发育过程中,基因TA1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幅度比TA2的高。推测TA1对不育系BNS和732A花粉败育影响程度强于TA2;(5)基因TA1和TA2相对表达量在BNS的花粉发育时期表达趋势相反,推测其对BNS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拮抗作用,且2个基因不连锁;在732A花粉发育时期表达趋势相同,推测其对不育系732A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肠道管理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泌尿外科可疑前列腺癌并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383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192)穿刺前晚及穿刺晨用0.1%∽0.2%肥皂水500∽800ml清洁灌肠;B组(n=191)术前晚无须清洁灌肠,仅使用磷酸钠盐灌肠液保留灌肠,术前1h进行0.1%∽0.2%肥皂水500∽800ml清洁灌肠,排清水便即可。两组术前及术后1d,3d,5d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率。结果A组发生并发症患者70例(35.2%),发热(T〉38℃)伴寒战8例(4%);B组发生并发症患者62例(32.5%),发热(T〉38℃)8例,出现寒战6例(3.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1d,3d,5d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趋势一致,各时间节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值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穿刺术前晚磷酸钠盐灌肠液保留灌肠可取代0.1%∽0.2%肥皂水500∽800ml清洁灌肠。
简介:研究烧结温度对含Mn-Nb-Tb的Zn-V-O基陶瓷显微组织和压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由875°C升高到950°C,烧结陶瓷样品的密度由5.55g/cm3降低到5.45g/cm3,其平均晶粒尺寸由4.1μm增大至8.8μm,击穿场强由7443V/cm显著降低至1064V/cm。经900°C烧结的压敏陶瓷样品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性,其非线性系数为49.4,漏电流密度为0.21mA/cm2。当烧结温度由875°C升高到950°C时,Zn-V-O基陶瓷样品的介电常数由440.1增大到2197.2,其损耗因数的变化范围为0.237-0.5。因此,本研究中Zn-V-O基陶瓷组分和烧结条件有利于以银为内电极的先进多层芯片压敏电阻的开发。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来氟米特与泼尼松联合疗法对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氟米特与泼尼松联合方式治疗,对照组则仅使用麦考酚酸酯联合泼尼松治疗,疗程结束后,根据临床数据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率为86.16%,对照组治疗率为75%,两组对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氟米特与泼尼松联合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效果显著,安全程度有所保障,没有明显的副作用,能够大幅度提高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具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念珠菌性阴道炎采用妇炎灵和制霉菌素联合阴道上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于我院妇科的7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并将其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5例,给予该组妇炎灵和制霉菌素联合阴道上药进行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该组患者单纯应用妇炎灵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26例,显效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显效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1.4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妇炎灵和制霉菌素联合阴道上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妇炎灵,对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了解骨关节炎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VPL)痛敏神经元(PSN)放电频率变化规律及其与运动评分、站立评分、关节曲升评分和软骨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VPLPSN放电频率变化规律在关节炎疼痛评估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采用高浓度弗氏佐剂制备单发弗氏佐剂关节炎动物模型,分别于3、4、6、8、12周随机选择6只行功能评分后采用MRI扫描关节软骨厚度,并监测大鼠VPL内PSN放电频率变化规律。结果骨关节炎大鼠随造模时间延长软骨逐渐变薄;运动评分、站立评分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关节曲升评分则逐渐升高,而VPL内PSN的放电频率则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升高,6周时达高峰(81±5)Hz,随后逐渐降低,12周时降低为(39±4)Hz。经相关分析显示VPL内PSN的放电频率与运动评分、站立评分呈负相关,与关节曲升评分呈正相关,而与软骨厚度无明确相关性。结论VPL内PSN放电频率变化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骨关节炎疼痛程度,未来有望可以作为骨关节炎疼痛评估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