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份到2015年5月份接收的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40例为主要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脓肿切开引流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在白细胞计数改善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脓肿切开引流联合高压氧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82例,分析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部位和感染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全身给予支持治疗,抗生素抗感染,局部形成脓肿时,要切开引流彻底清除病灶,可行多切口引流。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80患者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7.5%。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患者因合并糖尿病并发全身感染而死亡,1例患者合并心肌梗死同时并发面部多间隙感染而死。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治疗措施可提高患者治愈率,同时要注意合并症治疗。
简介:摘要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依靠局部麻醉药在髂筋膜间隙内扩散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从而实现其支配区域的镇痛。超声引导下FICB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骨折及髌骨骨折等手术中应用广泛。为了明确髂筋膜间隙的解剖、注射局部麻醉药后药液的扩散方式与范围,以及临床效果,文章对FICB解剖和药液扩散程度、技术改良和临床效果进行了综述。腹股沟韧带上FICB相比较经典FICB和股神经阻滞,扩散范围更广、效果更佳。未来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入路FICB后药液弥散至椎旁间隙规律。
简介:恶性肌上皮瘤临床罕见,又称肌上皮癌,来源于腺体组织,英文文献报道迄今只有40余例[1],大多数(60%~70%)发生于腮腺,其余为小唾液腺和颌下腺,也见于乳腺等器官.现报告1例发生于咽旁间隙的肌上皮癌.
简介:摘要在现在社会上对小井眼建筑过程中进行钻并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做法。这一技术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可以节约生产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生产速度,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等。正因为这一技术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多次应用之后,发现它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小井眼进行钻并技术时,会造成套管和井壁直接的距离变小,而水泥环较薄,注入泥浆的时候阻力过大,大大增加施工难度,而且后期测试也较为困难。所以创新现有的固井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简介:目的:探讨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检查显示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患者30例;所有病例均常规行T2WI、T1WI、FLAIR及DWI扫描,其中17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30例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均发生在大脑半球,单侧9例,双侧21例;单发7例,多发24例,呈圆形、椭圆形及蜘蛛网状:直径2~2.5mm;MRI不同序列显示扩大间隙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增强扫描无强化。30例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见于任何年龄组,其中年龄〈20岁6例,20~60岁13例,〉60岁11例。结论:MRI在显示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位置形态、信号特征及强化特点均有典型表现,可以进行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