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缝接神经的接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及供瓣区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对11例手指指端缺损采用缝接神经的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0.6 cm×1.2 cm~1.6 cm×2.0 cm,同时皮瓣供区采用掌背动脉皮支皮瓣修复。术后通过门诊预约复查及微信方式随访。结果11例22块皮瓣完全成活,创面I期愈合。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及蒂部无臃肿,手指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肤色接近正常手指皮肤。感觉均恢复超过S3,皮瓣TPD为6~11 mm,平均8.4 mm。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0例,良1例。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不需要牺牲主要血管及神经,术后能恢复患指良好外形及感觉,活动接近正常,是修复指端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宿迁市第三医院修复重建显微外科中心因外伤或瘢痕切除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的患者临床资料。设计并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从股前外侧皮瓣供区邻近的4个区域(股前内侧、股前外侧近端、股前外侧远端和髂腹股沟)选择切取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接力穿支皮瓣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随访股前外侧皮瓣、接力穿支皮瓣及其供区外形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年龄15~65岁,平均37.3岁。股前外侧皮瓣切取面积为12.0 cm×10.0 cm~20.0 cm×13.0 cm。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切取的邻近接力穿支皮瓣区域为股前内侧13例,股前外侧远端5例,股前外侧近端6例,髂腹股沟4例。接力穿支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11.0 cm×7.5 cm。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8个月,28例股前外侧皮瓣和26例接力穿支皮瓣完全成活,另2例接力穿支皮瓣远端术后2周分别出现1.0 cm×2.0 cm和1.5 cm×1.5 cm小面积坏死,分别经换药3周和4周后愈合。股前外侧皮瓣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稍臃肿,功能良好;接力穿支皮瓣质地、色泽、厚度与股前外侧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其供区仅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通过优化股前外侧皮瓣和接力穿支皮瓣设计,采用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能够减小股前外侧供区损伤,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联合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烧伤整形手足外科收治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急诊清创或扩创后,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足底内侧供区创面,腹股沟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及存活、皮瓣供区愈合情况,并对足跟外形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20~71岁,平均32.2岁。其中5例为足跟外伤,1例足跟鳞状细胞癌,1例足跟冻伤,1例足跟溃疡。足跟部创面面积4 cm×3 cm~7 cm×6 cm。手术过程顺利,足跟岛状皮瓣及腹股沟皮瓣切取范围较足跟创面扩大0.5~1.0 cm。8例患者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足跟弹性佳,外形无臃肿,耐磨、耐压,感觉及行走功能满意;足底内侧供区无凹陷,无瘢痕增生及挛缩,无局部皮肤溃疡;腹股沟供区仅见线性瘢痕。结论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联合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足跟部缺损,足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在手足软组织创伤的治疗过程中分别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筋膜瓣和皮瓣进行治疗,对比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在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从我院选取30例手足软组织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将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应用于对照组中,而在观察组中则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筋膜瓣进行治疗,比较组织瓣的成活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组织瓣的成活率较优,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足软组织创伤的治疗过程中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筋膜瓣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较好,组织瓣的成活率较高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皮瓣移植术后皮瓣臃肿微创整形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13年5月采用脂肪剥离吸脂术治疗的120例皮瓣臃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20例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58岁,平均39岁。均采用一次性去除皮瓣内所有脂肪及筋膜组织,皮下置负压管引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手术皮瓣若为关节部位,行石膏固定制动。结果本组120例均一期完成皮瓣整形术。有1例患者皮瓣表层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另119例患者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外观满意,感觉功能早期恢复。术后4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0.5~10年(平均3年),患者对外观均满意,无一例复发。结论采用脂肪剥离吸脂术治疗皮瓣移植术后皮瓣臃肿,临床疗效好,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出现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共30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37例,女性165例,年龄23~65岁(46.95±11.31岁),手术方法均为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随访1年,按照随访的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1.2cm2/m2定义为PPM,分为PPM组及非PPM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围手术期及术后各项指标。结果术后1年出现PPM现象共61例,发生率为20.20%,其中使用25mm双叶瓣32例(52.46%)、27mm双叶瓣25例(40.98%)。PPM组在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体表面积、EOAI、平均跨瓣压差及肺动脉压力与非PPM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PPM组术前、术后肺动脉压有统计学差异(P<0.001),PPM组术前、术后肺动脉压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出现PPM对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尽量使用较大型号的双叶机械瓣以降低PPM现象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创面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81岁,平均43.6岁。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背阔肌前缘和后缘附近的穿支血管并进行标记。术中根据拟修复缺损的大小、形状,切取背阔肌肌皮瓣,修复缺损;依据术前穿支血管探查结果,掀起1块或多块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移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24例背阔肌肌皮瓣术后均成活,包括带蒂肌皮瓣22块,游离肌皮瓣2块,面积16 cm × 11 cm~33 cm × 17 cm,宽度9~20 cm。24例均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瓣区,其中12例应用1块螺旋桨皮瓣,11例应用2块,1例应用3块,共37块穿支皮瓣,包括36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1块自由设计穿支皮瓣。螺旋桨皮瓣的面积13 cm × 5 cm~23 cm× 14 cm,血管蒂长度3~6 cm,皮瓣旋转角度90°~180°,所有螺旋桨皮瓣的供瓣区都直接关闭。术后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完全坏死,清创后另行植皮修复;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2 cm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他35块皮瓣全部成活,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24例均获1~38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4例肿瘤患者出现肿瘤复发,需再次实施肿瘤切除术;所有患者对术后术区功能和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在确保切取一个宽大的肌皮瓣用于缺损修复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背部肌皮瓣供区能直接关闭。
简介:摘要手指在日常工作、劳动中是较易损伤的部位,在临床工作中,手指软组织缺损很常见。而手指的组织结构特点导致了一旦发生软组织缺损,极易形成肌腱、指骨外露,游离皮片无法存活;且手指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会与外界经常发生挤压、摩擦,游离皮片薄弱不耐摩擦的特点导致了其无法成为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最佳选择。推进皮瓣(V-Y、矩形推进皮瓣)与带蒂腹股沟皮瓣均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经典方法,皮瓣存活率高,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我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推进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28例,采用带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5例,皮瓣均存活,推进皮瓣患者无感染发生,带蒂腹股沟皮瓣3例感染。对于推进皮瓣与带蒂腹股沟皮瓣之间的比较,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二尖瓣成形环行二尖瓣成形手术治疗二尖瓣反流行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25例二尖瓣中重度反流患者进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男11例,女14例;年龄18~65(52±4.1)岁。病因包括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瓣叶弹性纤维退行性变致瓣叶脱垂、腱索断裂或冗长致瓣叶脱垂1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合并房颤13例,三尖瓣中重度反流11例。结果无住院死亡患者。术后随访1~31个月,平均(15.2±13.6)个月。同术前相比,患者术后二尖瓣反流情况明显减轻,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心功能状态明显改善。结论联合应用二尖瓣成形环对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发症少,恢复效果好,术后无需长期抗凝,是治疗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理想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双盲、随机原则分为对照(47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骨瓣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标准外伤大骨瓣术。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半年,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好转率为76.27%,死亡率为5.08%,平均住院时间为31.07±9.06天,平均住院费用为11643±2305元,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可首选标准外伤大骨瓣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制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尺在皮瓣移植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64例皮瓣移植术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2)和研究组(n=32),常规组采用常规观察法,研究组采用自制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尺。对两组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率、血管危象及时发现率、皮瓣成活率、护理文书合格率、护士对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尺的认可度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和常规组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率、皮瓣成活率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血管危象及时发现率、护理文书合格率均要高于常规组(P<0.05)。从科室随机抽取9名护士,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护士对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尺的认可度情况进行观察。9名护士均认为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尺可以直观观察皮瓣颜色、对皮瓣颜色认知统一、皮瓣颜色指引指导性强;有8名护士认为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尺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结论:在皮瓣移植术后应用自制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尺可以有效提升血管危险及时发现率、护理文书合格率,且可以有效提升术后护理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粘连性中耳炎病人采用自体耳屏软骨 -软骨膜鼓室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一项回顾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92例老年粘连性中耳炎病人为研究对象,病人就诊时间 2018年 9月 ~2019年 9月,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手术组 2组。 参照组46例病人采用鼓室置管联合药物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用糜蛋白酶进行冲洗治疗 ,手术组46例病人采用自体耳屏软骨 -软骨膜鼓室成形术进行治疗 。观察2组症状改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概率。 结果:手术组症状改善优良率93.48%,明显高于参照组 (p< 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 6.52%,明显低于参照组( p< 0.05)。结论:相比采用鼓室置管联合药物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用糜蛋白酶进行冲洗治疗而言,老年粘连性中耳炎病人采用自体耳屏软骨 -软骨膜鼓室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可推广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光纤内镜观察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中黏骨膜的状态,为临床医师对于上颌窦黏骨膜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瑞城口腔医院种植外科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的66例患者(72侧上颌窦),其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56.2±11.5)岁(26~80岁)。术中使用光纤内镜对上颌窦黏骨膜的状态进行观察并分类。结果本组72侧上颌窦术中黏骨膜状态可分为以下4类,①Ⅰ类,占25%(18/72),骨膜完整,黏骨膜无损伤;②Ⅱ类,占39%(28/72),骨膜损伤,固有层未暴露;③Ⅲ类,占6%(4/72),骨膜破裂,固有层和上皮层暴露;④Ⅳ类,占31%(22/72),黏骨膜穿孔,骨膜层、固有层和上皮层均破裂。结论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上颌窦黏骨膜的状态可分为4类,对Ⅱ类及Ⅲ类黏骨膜状态应加以保护,避免发展为黏骨膜穿孔而产生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光纤内镜作为临床辅助检查手段,可提高术者对上颌窦底黏骨膜状态的把控,辅助黏骨膜剥离。
简介:摘要系统评价二尖瓣成形术(MVP)与二尖瓣置换术(MVR)治疗风湿性二尖瓣心脏病的疗效,并进行对比。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治疗的178例患者,按所行术式分为MVP组(29例)和MVR组(14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围手术期一般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指标。两组患者在术中指标、术后ICU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辅助设备应用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VP组病死率低于MVR组(χ2<0.05)。术后MVP组跨瓣压差及反流严重程度高于M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的患者,行MVP治疗可以取得与MVR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死亡风险更低。对于二尖瓣反流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MVR手术,或在MVP基础上行瓣周修复术降低术后反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