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游离修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4月—2014年1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显微修复外科收治12例外伤致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1~48岁,6例为腕背部缺损、6例为足踝部缺损。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5.0 cm×4.5 cm~28.0 cm×11.0 cm,设计切取修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5.0 cm×5.0 cm~29.0 cm×12.0 cm,修薄之前皮瓣厚度为4.0~6.5 cm,修薄之后皮瓣厚度为0.6~0.9 cm。所有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和供区外观功能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随访10~42个月,患者皮瓣外形不臃肿,无须Ⅱ期修薄,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1~17 mm,平均14.5 mm。患者腹壁功能未受明显影响,未见腹壁疝或溃疡发生。结论游离修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质地薄,适合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且效果较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MGNET)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其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9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诊断的4例MGNET,对4例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子病理学研究,复习文献并综合分析。结果男女各2例,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57岁),肿块最大径5~9 cm(平均6.8 cm)。病理组织学上表现相似,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巢状或假腺样,部分呈小圆形细胞样;瘤细胞上皮样、卵圆形或短梭形,可见核仁,部分呈小细胞样,胞质嗜酸性或透明样,核分裂象(2~10)/10 HPF,可见散在分布破骨样多核巨细胞。免疫表型:瘤细胞呈S-100蛋白(4/4)、SOX10(4/4)、突触素(2/4)、INI1(4/4)、H3K27Me3(4/4)、波形蛋白(4/4)阳性。Ki-67阳性指数热点区域15%~90%。4例均检测到EWSR1基因分离信号,2例未见C-KIT、PDGFRα基因突变。结论MGNET属于胃肠道罕见恶性软组织肿瘤,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EWSR1基因检测。治疗以手术切除和化疗为主,预后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增压在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使用方法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合并不同程度的血管、神经损伤及肌腱、骨质外露共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8~56岁,平均36.3岁;修复小腿6例,足踝部4例,前臂5例,手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 ×12 cm~13 cm×30 cm。采用修薄ALTP修复创面,并在皮瓣移植时将皮瓣远侧的穿支血管与皮瓣内部自身血管蒂的1条分支进行吻合,以内增压的方式加强皮瓣远端血供。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术后除每1~2个月常规门诊复查外,还通过电话和微信进行随访,了解皮瓣成活和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8例皮瓣全部成活,没有出现动脉或者静脉危象。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过换药后愈合。1例皮瓣下瘀血肿胀,经过拆线、结扎皮下小血管、清除血肿、引流等处理后,创面一期愈合。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5个月。皮瓣外观、质地好。术后经过康复锻炼,关节活动度大部分恢复:腕关节伸屈范围60°~80°,掌指关节伸屈范围70°~80°,踝关节伸屈范围40°~60°。1例车祸轮毂伤致踝关节处伸肌腱断裂并大部分缺损的患者,在皮瓣覆盖创面6个月后行踝关节背伸功能重建及皮瓣修薄术。结论在使用修薄ALTP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时,结合使用内增压能加强皮瓣远端血液供应,有利于减少感染和皮瓣边缘坏死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结合植骨对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的疗效情况。方法:随机选取 50例于 2018年 11月 -2019年 12月在我院治疗四肢创伤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患者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锁定加压钢板结合植骨治疗措施,研究组实施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结合植骨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观察组中共有 2例并发症,并发症产生率为 8.00%,对照组中中共有 7例并发症,并发症产生率为 28.00%,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 P< 0.05。结论: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结合植骨运用于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的治疗中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并发症的产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四维CT (4DCT)测量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建立肿瘤的位移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对建模样本中290例肺内孤立性肿瘤行4DCT模拟定位和主动呼吸控制(ABC)下螺旋扫描,并基于4DCT测量不同肺段肿瘤三维方向位移,在ABC图像上构建静止状态下肿瘤体积。用模拟定位机测量患侧膈肌的运动幅度,用肺功能仪测量肺活量及潮气量。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所在肺叶、肺段等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体积、位置、膈肌运动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序贯收集17例肺内孤立性肿瘤对位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测试。结果上叶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上=-0.267+0.002TV+0.446DM,Y上=-1.704+0.004TV+0.725DM+2.250SⅡ+1.349SⅢ,Z上=0.043+0.626DM+0.599SⅡ+0.519SⅢ。中叶及上、下舌段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中=0.539+0.758DM,Y中=-2.316+2.707DM+0.009TV,Z中=0.717+1.112DM。下叶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下=-0.425+0.004TV+0.857DM,Y下=4.691+4.817DM+0.005TV-0.307RR+3.148SⅨ+2.655SⅩ,Z下=0.177+0.003TV+0.908DM。(DM:膈肌运动幅度,TV:潮气量,RR:呼吸频率,SⅡ:后段,SⅢ:前段,SⅨ:外侧底段,SⅩ:后底段)。位移模型的预测结果与4DCT法实测肿瘤的位移相近(P>0.05)。结论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膈肌运动幅度和患者潮气量,同一肺叶不同肺段肿瘤头脚方向的位移差异显著,中叶不同肺段之间肿瘤的位移相近。位移模型法能较好地预测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为个体化靶区构建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使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伴SCI患者300例,于手术后使用四肢血液循环泵预防DVT,48例发生DVT的患者归为DVT组,其余252例归为非DVT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体质指数(BMI)、慢性疾病情况(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吸烟史、是否合并下肢骨折、SCI分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相关因素,分析上述因素在DVT组与非DVT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导致SCI患者使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期间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DVT组高龄(≥60岁)患者的比例(79.17%)高于非DVT组(57.14%)(χ2=8.196,P=0.004),肥胖(BMI≥25 kg/m2)患者的比例(77.08%)高于非DVT组(56.35%)(χ2=7.203,P=0.007),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比例(68.75%)高于非DVT组(10.71%)(χ2=84.877,P=0.000),吸烟患者的比例(81.25%)高于非DVT组(49.21%)(χ2=16.685,P=0.000),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的比例(41.67%)高于非DVT组(7.14%)(χ2=43.443,P=0.000),完全性损伤患者的比例(45.83%)高于非DVT组(15.08%)(χ2=23.834,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吸烟史、合并下肢骨折为导致SCI患者使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期间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8、1.356、1.548,P=0.003、0.007、0.014)。结论在SCI患者使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期间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有合并糖尿病、吸烟史和合并下肢骨折。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四川省肿瘤日间化疗病房的开展情况和管理现状,为其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8年1—11月,选取四川省内21个市、自治州64所二、三级医院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肿瘤日间化疗病房管理现状调查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频数和百分率(%)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四川省已有15所二、三级医院开展肿瘤日间化疗服务,其主要分布于文化经济较好的川中地区;所有医院将意识清楚、病情较轻、生活可以自理的患者作为日间化疗病房纳入标准的优选者,40.00%(6/15)的医院不接受首次化疗患者;管理模式主要以病区内日间病房模式为主;人员配备以专职护士和轮转医生为主;仅有60.00%(9/15)的医院设置了人文设施和抢救区;40.00%(6/15)的医院进行了化疗药物集中配置;80.00%(12/15)的医院制定了质量控制相关规范。结论四川省肿瘤日间化疗病房分布不均衡,医院间在开展规模、诊疗模式、管理模式、人员配备、环境和设备、职业防护及质量控制管理方面存在差异,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有必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促进其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接受系统化护理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情况以及自我管理情况。 方法: 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一科于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收治的 90 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分成人数相同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与自我管理情况。 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3.33% ( 42 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 75.56% ( 34 例);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 P < 0.05 。 结论: 基于系统化护理干预展开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护理,获得满意护理效果,并强化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开展的神经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术中采用侧俯卧位全麻下神经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旁正中入路3例、正中入路1例)切除肿瘤,术后随访3~12个月并行头颅MRI复查。结果4例患者的肿瘤均完全切除。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为精原细胞瘤,1例为成熟性畸胎瘤。1例术后恢复良好;2例给予全脑全脊髓放疗,其中1例4个月后原病灶处复发,给予全身化疗,至今未复发,另一例恢复良好;1例因经济原因未行放化疗,术后4个月复发。结论神经内镜经正中及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术前需根据肿瘤的血供情况、大小、部位等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下肢骨牵引针道感染的因素,为患者早期针道愈合及今早开展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骨科住院的98例行下肢骨牵引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科室成立研究小组,对可能引起牵引针道感染的一些因素进行讨论并规整,以及查阅文献设置了一个查检表,对这98位骨牵引患者由责护组长每天进行追踪查检,并将查检结果进行专人汇总,对确定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下肢骨牵引患者存在针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生感染的人数为10人,感染率为10.2%。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牵引时间和牵引期间合并其他手术为针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在急诊下肢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间收治患者中随机抽取 80例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观察,患者分组按入院先后顺序进行,以 2018年 1月 -12月间收治的 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干预;以 2019年 1月 -12月间收治的 40例患者归入观察者,行循证护理模式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行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护理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且 P< 0.05。结论 对下肢骨折患者施行循证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康复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和谐医、患护患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将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200例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患者为对象,按护理方法分为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分别比较各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行护理前后VA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围术期护理应用到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患者中,可缓解患者的肿胀程度,提高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