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海平面的上升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永久性积雪和山地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热膨胀以及永久性冰盖面积的退缩。ICESat—Ⅱ直接观测变化中的陆地冰川对全球海平面的贡献。因此,要预测海平面变化对几乎所有沿海地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基础设施的影响,这些测量至关重要。

  • 标签: 冰川 海平面变化 探测 卫星 ICESAT 基础设施
  • 简介:在《规范》及《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问题汇编》中对湿球溶有了较详细的规定,但笔者觉得以下几点也值得注意:1按《规范》要求,溶时需注视湿球表示度变化.当升至0℃稍停后再上升则表明已溶化,这样极有可能只把球部之溶化而没溶完下面短纱布上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短纱布上有核存在,很容易在这核之上形成新的冰层,造成不应该结冰面有结冰的现象发生.例如,在相近的风速及湿度条件下,在没有溶完情况下,t_w=-0.1℃时有结冰;而在完全溶化情况下,t_w=-4.1℃时没有结冰.

  • 标签: 地面气象观测 冰核 湿球温度 湿度条件 平均风速 蒸溜
  • 简介:利用1957~2012年南岳高山观测站逐日覆资料,对南岳覆标准厚度和覆日数的时间演变、突变和周期变化进行分析,并推算出南岳各重现期的标准厚,结果表明:1)南岳南北向和东西向标准厚年代际变化非常相似,呈现偏大—偏小—偏大—偏小—偏大的年代际变化;冰冻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之前,90年代中后期之后冰冻日数偏少,6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冰冻日数偏多。2)冰冻在1~4月、10~12月均有发生,其中1月出现天数最多,占全年的31.8%。3)滑动t检验分析发现,南岳东西向和南北向标准厚在20世纪60年代末有减小的突变,冰冻日数在近56年没有出现明显突变。4)Morlet小波和小波功率谱分析发现,南北向和东西向标准厚存在显著的2~3年、4~6年振荡周期;冰冻日数存在显著的2~4年、5~7年振荡周期。5)基于PearsonIII型概率分布统计发现,各重现期东西向标准厚均较南北向标准厚要大,其中20年一遇南北向和东西向标准厚分别为76.33、85.22mm,10年一遇南北向和东西向标准厚分别为60.86、69.57mm。6)分析气象要素对覆的影响发现,覆冰期气温较无覆冰期要低,相对湿地要大,能见度要小,覆冰期风向以偏北风为准,无覆冰期风向以偏南风为主,覆冰期平均风速较无覆冰期风速要小。

  • 标签: 南岳高山站 标准冰厚 III分布
  • 简介:用滤膜法观测大气核的静力扩散云室本项目是在中国气象局云物理基金资助下完成的。它是通过模拟核活化环境对大气核(或人工核)浓度进行观测,研究核活化机制,为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提供基本参数的设备。该设备由大气气溶胶粒子滤膜取样器、扩散云室及...

  • 标签: 大气冰核 滤膜法 静力扩散云室 冰核浓度 人工影响天气 大气气溶胶粒子
  • 简介:地表形变与地震、火山爆发和山崩有着直接的联系。地表形变观测可用来预测地震的可能性,预报火山爆发和山崩的地点和时间。对地表形变的全球观测会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减少结构性危害,提高民众的健康和安全水平。监测地表形变对改善开采碳氢化合物赴的安全性和效率管理地下水资源以及为今后提供碳封存管理信息非常重要。

  • 标签: 地表形变 生态结构 动力学 地震科学 火山爆发 管理信息
  • 简介:过去数十年北极地区量的减少成倍加剧了亚欧地区寒冬的出现,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的一项研究得出上述结论。不过,这种寒冬高频率出现的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减少,因为到21世纪末期,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有可能超过海冰减少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北极地区 寒冬 冰量 地球科学 高频率 气候变
  • 简介: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若干条冰川区域采集雪和冰芯样品,分析了雪样品中的黑碳,并模拟了雪黑碳产生的辐射强迫。我国西部雪黑碳的平均浓度为63ng/g,高于北半球其他地区的实测结果。影响雪样黑碳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因是周边的排放源。模拟结果显示,黑碳在中国西部冰川雪表的沉降产生的平均辐射强迫为(+4.0±2.0)W/m^2。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东绒布冰芯记录揭示黑碳主要来源于南亚,经印度夏季风输送;1951年以来黑碳的平均浓度为16ng/g,产生的月平均辐射强迫在2001年夏季超过了+4.5W/m^2。南亚排放的黑碳可能抵达青藏高原南部腹地,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表面能量平衡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黑碳 辐射强迫 冰芯
  • 简介:1概况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于2013年从美国粒子测量技术公司(DMT:DropletMeasurementTechnologies)购买一台核计数器(SPIN:SpectrometerIceNuclei),用于云物理以及气溶胶参与云微物理方面的研究。为了在交付使用前了解和掌握进口设备核计数器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方法等情况,2014年11月9—17日,

  • 标签: 计数器 冰核 美国 培训 人工影响天气 测量技术
  • 简介:末次冰期盛期(或称为末次盛冰期),为第四纪更新世最后一个冰期的鼎盛时期,该时期的气候与当代气候迥然不同。近年来,中国科研工作者已就末次冰期盛期东亚区域气候开展了一些数值模拟工作。结果表明:该时期中国大陆地表气温降低,中东部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亚冬季风增强、夏季风显著减弱。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PMIP)标准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东亚植被的反馈作用、青藏高原可能冰川的反馈作用、以及西太平洋表面温度的作用能够引起额外的气候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PMIP标准试验的模拟效果。

  • 标签: 末次冰期冰盛期 数值模拟 东亚区域
  • 简介:害是电网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电线积冰与雾凇和雨凇密切相关。利用1980—2009年河北省142个气象观测站的雾凇、雨凇日数和20个气象站的电线积冰、相对湿度、气温、风速及站点海拔高度,以及近年来输电线路害事故和附近区域站同期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资料,采用逐步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对雾凇、雨凇和电线积冰的时空分布特征、害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构建电线积冰的逐步回归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980—2009年,河北省雾凇和电线积冰日数均呈现先升后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为一高峰期,而雨凇日数年变化特征不明显;在空间上,雾凇、雨凇多出现在平原地区,雨凇中心比雾凇中心更偏东。电线积冰与雾凇、雨凇以及站点海拔高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5、0.7606、-0.6018,但仅雾凇日数和站点海拔高度被引入电线积冰日数预报方程。对河北省电线线路害事故分析发现,当气温低于3℃时,导线可能出现舞动;导线舞动或闪时的相对湿度都在60%以上,舞动时风速大于5m·s~(-1)。

  • 标签: 雾凇 雨凇 电线积冰 积冰标准厚度 热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