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声光触环境因素对低体质量早产儿生理功能的影响,并提出NICU环境改进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6—12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低体质量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设定工作日8:00—9:00为日常时段,10:00—11:00为安静时段,分别对NICU内光照、声音、触摸等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化检测,记录新生儿基础生命体征、活动度、应激激素等变化,分析环境因素对患儿的影响。结果日常时段与安静时段触摸次数分别为(5.02 ± 0.54)、(4.56 ± 0.55)次/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两日同一时段,早产儿在安静时段的活动度为每10分钟(8.26 ± 3.10)次,低于日常时段的每10分钟(17.52 ± 5.7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967, P<0.01);早产儿安静时段睡眠时间(23.24 ± 8.38)min/h,显著高于日常时段(4.80 ± 5.39)min/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679,P<0.01);早产儿在安静时段的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分别为(61.53 ± 13.47)、(15.91 ± 3.94)、(49.22 ± 15.15)μg/L,低于日常时段(74.52 ± 20.98)、(23.40 ± 11.66)、(80.32 ± 32.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95、3.848、5.502,P<0.01);早产儿在安静时段的心率及收缩压为(130.44 ± 8.06)次/min、(64.05 ± 10.40)mmHg(1 mmHg=0.133 kPa),显著低于日常时段(145.21 ± 10.52)次/min、(72.85 ± 13.3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340、2.166,P<0.01或0.05)。同一日不同时间段,早产儿在安静时段的活动度为每10分钟(9.87 ± 3.31)次,低于日常时段的每10分钟(19.82 ± 5.5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761,P<0.01);早产儿安静时段睡眠时间(25.75 ± 9.07)min/h,显著高于日常时段的(4.70 ± 3.89)min/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457,P<0.01);早产儿在安静时段的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分别为(59.42 ± 11.95)、(15.78 ± 1.45)、(50.90 ± 14.73)μg/L,低于日常时段的(71.50 ± 20.56)、(25.62 ± 11.95)、(79.87 ± 29.9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12、5.169、3.585,P<0.01);早产儿在安静时段的心率及收缩压为(136.02 ± 11.22)次/min、(65.35 ± 9.56)mmHg,显著低于日常时段的(144.10 ± 9.18)次/min、(73.47 ± 12.9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533、2.008,P<0.01或0.05)。结论NICU患儿总体处于高噪声、强光照及多触摸环境,这些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改善NICU环境或能进一步促进患儿的恢复与生长发育。

  • 标签: 婴儿,早产 重症监护病房 应激性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通管锁定测压表改进气囊内测压法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82例ICU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气囊内测压方式分为传统测压组(34例)与改进测压组(48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ICU住院时间、VAP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气囊内压维持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气管插管方式、ICU住院病因以及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进测压组患者的气囊充气4 h、气囊充气8 h的气囊内压力值均明显高于传统测压组(均P<0.05),而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VA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测压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误吸、支气管黏膜损伤、气囊破裂、食管气管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通管锁定测压表改进气囊内测压法可以降低VAP发生率,缩短ICU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三通管锁定测压表 气囊内测压法 ICU气管插管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导的质量改进护理干预在乳头凹陷初产妇母乳喂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温州市中心医院产科分娩的乳头凹陷初产妇9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给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导的质量改进护理)和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初产妇分娩前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心理状态,并统计分娩后3 d及产后42 d母乳喂养率。结果分娩前,两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相比[(118.16±12.13)分与(119.32±14.2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5,P>0.05);分娩后3 d及42 d,观察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108.76±6.21)分与(93.27±4.87)分]、[(92.12±3.13)分与(72.46±4.94)分](t=13.740、23.532,均P<0.001)。分娩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62.34±4.29)分与(61.31±4.67)分]、[(63.82±4.23)分与(62.31±4.2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25、0.08,P=0.263、0.080);分娩3 d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t=71.357、66.769、46、485、48.287,均P<0.001),其中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5.63±1.61)分与(29.24±1.23)分]、[(16.41±2.61)分与(28.31±2.53)分](t=-47.022、-22.916,均P<0.05)。分娩3 d,观察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比(91.84%与63.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P<0.05);产后42 d,观察组母乳喂养率优于对照组(83.67%与59.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P<0.05)。结论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导的质量改进护理干预应用于乳头凹陷初产妇中可有效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改善初产妇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产妇卫生保健服务 母乳喂养 护理 初产妇 病人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持续质量改进肠内营养护理管理模式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进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9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胃癌根治术后护理措施,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持续质量改进肠内营养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干预前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结果患者出现的胃肠道并发症主要包括呕吐、腹痛、腹胀及腹泻,且研究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研究组患者CD3、CD4及CD4/CD8水平分别为(65.56±6.18)个/mm3、(33.56±4.17)个/mm3及(1.36±0.19),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且其CD8水平为(24.74±4.46)个/mm3,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另外,研究组患者出院时STP、HGB及ALB分别为(68.53±3.17)g/L、(128.45±4.47)g/L及(10.15±2.62)g/L,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肠内营养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肠内营养护理 胃癌根治术 肠内营养耐受性 免疫功能 营养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成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痛中心2018年6~12月实施持续改进机制前收治的50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1~6月实施持续改进机制后收治的52例STEMI患者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救治流程时间指标及MACE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诊挂号、下医嘱、急诊停留及患者自进入急诊至转入导管室行球囊扩张的时间(D2B)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制定合理有效的改进机制,缩短STEMI患者诊疗时间,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时降低MACE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持续改进机制 救治成功率 心血管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