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德清俞氏是一历经百余年的文化世家,自俞鸿渐、俞樾、俞陛云至俞平伯,书香一脉,绵延不断。俞樾、俞平伯的诗作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自传性质或纪事功能,有以诗存史之意,俞氏家史於此历历可见,而俞家隐曲的心史也可凭借二人诗作呈现。诗作中屡屡有“述祖德”之句.其意在激励後人;而对後人而言,此举的反复有时亦构成沉重的心理负荷。对科名的关注和对嗣续的担心,亦是诗作中时常牵涉的问题,其中可见晚清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文化变迁对世家的冲击。俞平伯留意的问题多是从曾祖父俞樾诗中承接而来,曾祖父的慈爱和诗作是启迪俞平伯诗思的源泉。正是他们通过诗作建立的密切关系,家史与心史的呈现才成为可能。俞家所思所想,其实不单是一家之事,而是近世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简介:人们习惯上所说的“敷演戏曲”一语,来自“敷演”佛经、“敷演”话文。本文从这一线索出发,借助於文献与文物资料,揭示出我国戏剧史上存在一个从讲经到讲唱再到杂据扮演的演进过程。敦煌变文讲唱,是敷演佛经典敷演戏曲的中间形态,而北宋的目连戏,则是一种比变文更加接近戏曲的艺术形式,称“《目连经》、《救母》杂剧”。金元杂剧曾经有过“坐扮演”、“立扮演”的演出方式。其时演员一律面向观众,主角居中,面部表情多、形体动作少。配角在完成某一表情或动作後立即收住,呆在原地,意味着暂时退出脚色,以便突出主角的歌唱或表演。说法(歌唱)者与现身(表演)者有分有合,这是从讲经、讲唱演化而来的迹象,也是金元杂剧表演的基本特徵。这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被忽略了的环节。认识这一环节,对於正确评价我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亦可提供有益的帮助。
简介:文化史暨同义词研究的新硕果——评《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殷寄明黄金贵先生所著《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以下简称《辨考》),是一部通过对相关语词意义的同异点的系统辨析考证古代文化史问题的学术著作。其体例以国家、经济、人体、服饰、饮食、建筑、交通、什物八...
简介:<正>一种语言的语法学,一般都是从分析具体的语言事实出发,然后逐步认清该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不断揭示其结构规律,并经过归纳整理和全面总结,才构成为科学的系统的。也就是说,要研究好某种语言的语法,必须对它的性质特点有所认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语言特点认识得愈清楚,语法学就研究得愈好。世界上许多语言(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的语法研究,就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可是汉语的语法研究,却走的是与众不同的曲折道路。我国关于语法现象的分析是比较早的。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的注解中就有类似语法的分析,涉及到自动与他动、单数与多数、修饰成分等;汉魏时期,开始了对虚词以及句、读、顿的研究;唐宋以后,研究的领域更是扩及到了句式、省略、倒装、词语搭配等许多方面。应该说,这些分析研究都是符合汉语实际的,能够反映汉语特点的。但是,一则它们是分散的、零星的、不成系统的,二则它们只是训释经籍时顺便提及,属于训诂学的附庸,所以科学的语法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1898年《马氏文通》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语法学的正式创立,是《马氏文通》使汉语语法研究脱离了训诂国学的范围和影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马氏文通》对中国语法学作出了
简介: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美国学者的成果是引人注目的。他们之所以能在学术研究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与他们重视相互之同的讨论、批评,总是对以往的学术成果进行反思,是大有关联的。在美国学者发表的反思性著作中,比较重要的有柯文(PaulA.Cohen)撰写的专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①,沈大传(DavidShambaugh)编辑的论文集《美国的当代中园研究》②等。
简介:在二战以来杰出的历史学家当中,史华慈是目光最为敏锐,见解最为深刻的人士之一。他深深地根植于但并未局限于蒙田和巴斯噶的人文主义传统,该传统为他提供了判别人类状况之中存在着的鄙劣与崇高的洞察力,也提供了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进行自我审视的道德上、智力上的自觉冲动,作为探究人类活动的先决条件。
简介:史書中關於梁朝宰相何敬容的描述充滿矛盾,本文認爲不同書寫方式的背後,隱含着南朝門閥、吏幹、文義三種選舉標準的衝突.本文進一步通過《梁書》《陳書》史評的對比,指出姚察、姚思廉父子對文義之士的態度存在差異,體現了文士階層對自身的反思和重新定位.梁朝至初唐的歷史書寫,使得博學善屬文日益成爲士階層的身份標誌,不僅建構了南朝文化至上的黄金時代,也從側面推動了唐代以文取士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