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孙毓棠先生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接近八百行的长诗力作《宝马》,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有其不能磨灭的意义。《宝马》一度被文学史研究者冷落,但它在发表之初已引起过颇热烈的讨论,七八十年代以来,评述渐多,对于这部被誉为"给中国史诗塑了雏型"的作品,在时代意义、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方面的理解自也越趋全面、深入,然而,《宝马》匀整而灵动、雄浑而舒卷的诗体,及其在节奏形式上跨行、句法、收束、语调的特色,却鲜见针对性的总体分析。这些特点不仅与《宝马》这幅壮阔苍凉的画卷的艺术成就血肉相连,从中也折射出作者的探索经验,并最终指向中国新诗在格律化与散文化、自由化的矛盾中曲折发展的历史轨迹。
简介:吉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与宝贵的艺术价值,为当地美术教学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将这些宝贵的艺术资源通过欣赏课、绘画课,陶艺课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形式融入美术课堂,既可以提高当地美术教学质量又可以保护传承吉州窑非物质文化.
简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文艺“民族形式”问题其实质是要求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坚持本土化立场、民间立场。郭沫若先生所主张的文艺“民族形式”观点,以全球化视野,看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异质文本”之间不停穿越,相互渗透、移植、杂糅、互补的“文化互动”过程。在当今这个存在着文化等级、“文化霸权”的后殖民语境下,既应该像郭沫若先生那样为保护“民族文化”而坚持本土化的文化立场,更应该像他那样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襟,坚持“摄取西学,发明传统”的态度。唯有如此,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