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谈民族无论如何是和血缘分不开的。中国人有认祖归宗的传统,实质上就是一种血缘认同。基于此,我们对民族概念的界定,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回归到中国社会一般理解和运用的那种含义,而不必去跟随外来话语莫衷一是。民族具有血缘性,除了一部分真实之外,更大部分是出于认同需要的“血缘拟制”。民族过程的基本倾向之一是民族的血缘性不断下降,而反映这种变化的直观表现就是族际通婚。改革开放是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为深刻的时期,也是中国各民族的血缘性得到最为深刻改造的时期。无论是对照以往的调查资料还是经验观察,都可知当前我国族际婚姻的数量在增多,范围在扩大。族际通婚的增加淡化了各民族自身的血缘性,却增添了各民族之间血缘的联通性。各民族通过族际通婚将自己的血缘扩散到其他民族的过程,也就是中华各民族之间的血缘联系得到更为巩固的过程。
简介:辛亥革命以来的100年,是对"民族、民权、民生"这个时代性、历史性重大课题求解的100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3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们的理论与实践,分别为求解这个课题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今天,我们要在百年求解的基础上,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求解,并做出无愧于前人的解答。
简介:曹雪芹的《红楼梦》包含着许多文化批评意见或主张,而以小说批评、文学匾题与园林关系、人格理想批评,以及崇尚女性意见为主,从思想精神实质角度看,上述文化批评意见或主张中蕴涵着突出的反传统特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作者思想、学识、人生境界、社会观念方面的原因,也与时代社会思潮、其时士人的心理状态,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意识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但择要而言,这种文化批评的反传统特征更主要地来源于跟清朝俱生,并作为有清一代恪守不变的'首崇满洲'及其导致的思想意识.'首崇满洲'除了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以优待和特权外,更在思想意识方面给这一社会阶层造成了高贵优越、轻视传统、惟我独尊、鄙睨一切等思想意识或心态,也从而成为《红楼梦》文化批评反传统特征的根因.
简介:在2007年春季举办的上海东方国际四十四届艺术品拍卖会上,成交了一件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绘画作品。这是一幅扇画,内有纳兰隶书题识:“甲寅新秋仿云林溪亭秋色小景”,钤“成德”印。此扇面曾为已故文学家、翻译家施蜇存先生收藏。“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成德仅二十岁,此画当为他的早年习作。“云林”即元代著名画家倪瓒之号,倪瓒为无锡人,擅画水墨山水,他继承发展了五代宋初的董源、巨然开创的山水画格法,以冷逸荒寒的画面和萧疏清远的意境,在古代文人画中独树一帜,并影响着后世。明末清初,江南士人以有无收藏云林画为清浊、以能否摩仿云林画为雅俗。受汉人风习影响,纳兰成德对云林画极为欣赏,他曾收藏过倪瓒的《溪亭山色图》和《溪山亭子图》(参见拙作《纳兰性德书画收藏录》),尤其是《溪山亭子图》,原为都尉耿昭忠(信公)收藏,纳兰成德曾多次向他借观,并在与张见阳书札中谈及此画,邀其鉴赏,最后竟购入“通志堂”。纳兰成德喜好云林画,不仅是因为深染汉人风习,还由于他的江南情结。成德结交的朋友多为江南名士,其中又以无锡人为最,所谓“平生师友尽在此邦”。他生平仅去过一次无锡,而且是他在去世的前一年随康熙南巡到过无锡。此前,他对无锡的了解,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