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各大院校迅速普及,尤其是对于各个医学院校来说,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为其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而且,就目前而言,传统的化学实验课程由于资源配置不平衡、实验课程内容刻板且单一以及教学效果不显著等因素而越来越不适合现代化的高校教学活动,而虚拟实验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化教学方式,不仅解决了传统化学实验课程所存在的一些缺点,而且也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因此,在各个医学院校的化学实验课程中采用虚拟实验的教学方法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各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全方位的医学人才。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输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输注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措施。方法 研究对象: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66例行机械通气患者;选取时间:2023.1~2023.12;对上述患者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EICU行机械通气患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15例,VAP发生率为22.7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大体包括: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3d、气管切开以及联合应用抗生素≥2种等。结论 急诊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在临床护理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预防VAP发生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降低VAP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诊断学实验带教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方法将我校2013级和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分析2013级学生实验诊断学实验带教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带教模式,并将分层带教模式应用于2014级学生实验诊断学实验带教中,比较两级学生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满意度。结果2014级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理论、实验报告书写、实验报告分析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2013级学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级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率明显高于2013级学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带教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成绩和对教学满意度,在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PCRHBV-DNA和ELISAHBsAg两种检测方法在检测内窥镜中HBV的检测情况,从而确定本次研究的试验方法。方法现场采集内窥镜各关键部位(镜身、孔道、活检钳)的样品207份,平均分成两份,按各自所用试剂盒的要求分别进行试验,比较两种试验的阳性检出率、一致性等试验评价指标。结果PCRHBV-DNA阳检率为27.54%、ELISAHBsAg阳检率为2.42%,经χ2检验,χ2=4.63P=0.031、一致性检验,kappa=0.089,P=0.008,由此说明两种检验方法在内窥镜中痕量的HBV的检测过程中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CRHBV-DNA对与内窥镜中痕量的HBV的检测试验方法优于ELISAHBsAg方法,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应该采用PCRHBV-DNA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