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我科在严格遵守医院防护制度的情况下恢复诊疗工作。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口腔科患者的心理也会发生极大变化,本文就根据目前疫情期间口腔科患者就诊时的心理变化浅析了原因,并就如何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配合度及治疗效果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求构建和谐医患护患关系。工作中及时转变观念,适应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理念,规范护理行为,制定人性化护理流程,倡导暖心服务,将细心,爱心,关怀融入工作中。
简介:摘要: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到来,导致学生无法正常到校上课,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该文以某医学专科学校对2018级口腔专业开展的线上教学为例,利用SPSS分析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与2017级学生同课程成绩对比,大部分课程的学生成绩的平均分有所下降,线上教学还有待完善。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阶段血透患者的心理健康管理策略与效果。方法 研究样本为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收录的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师生家长的心理及在线教育状况,分析师生及家长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为政府有关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参考,为学校今后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资料及线上教学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运用问卷星平台对师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和家长在整体水平上处于较少或偶尔出现焦虑,但抑郁部分高于平均值(M=2);教师整体焦虑和抑郁水平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习惯、与照顾者一起阅读、与外界联系频率、延期开学、对网课的态度、担心和生活状况为学生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共同影响因素(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卵巢癌术后化疗病人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本院2020.02至2021.01期间医治的17名卵巢癌术后化疗病人作为观察对象,每例对象皆接受常规护理+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同时对护理满意度展开观察。结果:待心理护理干预结束,获得了100%的护理满意度;此外,还极大改善了病人的心理状态(P<0.05)。结论:对于COVID-19疫情期间行化疗的卵巢癌病人,针对性心理护理的应用可使不良心理得到改善,使其疫情恐慌心理得到缓解,增强治疗的信心与配合度,由此提升护理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热门诊发热患者护理观察的要点。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本院发热门诊留观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发热患者均必须留院观察等待核酸结果出来再根据情况是住院还是回家观察。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有无呼吸困难及缺氧症状等[1]。同时进行健康宣教。 结果100例发热门诊的发热患者根据血常规、C反应蛋白、核酸检测、肺部CT筛查等,均排除疑似及确诊患者。其中26例转入相应的病房进行相关疾病的治疗,54例给予口服药物回家观察,20例不需要药物治疗回家观察,回家观察的均告知不适立即随访。结论 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热门诊发热患者针对性的病情观察,能够早期识别疑似、 确诊及重症患者,对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全科医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讨论。方法 早在2019年12月底开始,湖北省武汉市产生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蔓延。全科医生属于社区健康工作的守门人,疫情期间在三级综合医院的首诊隔离点担当“排雷手”筛查甄别患者,以及在社区场所对病人开展不间断管理与服务,为家庭和个人开展综合性以及连续性的医疗照顾预防服务、以及健康维持,可以及早发现疑似和感染病人,进行处理,对于传染源进行及时的控制,切断传播途径。结果 全科医生担负首诊隔离点医疗任务和社区居家隔离常规慢性疾病病人的治疗和随访工作,病人同时能够为病人提供用药指导,告知病人慢性病急性加重期间需要马上进行转诊,同时在疫情期间重视病人的心理变化,为病人提供心理疏导。结论 在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疫情中存在不可或缺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在疫情背景下居家网课学习期间产生的焦虑来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在贵州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非临床实习学生中抽取8名学生开展研究,采取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开放式结构访谈,随后将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8名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焦虑大部分的来源为网课学习体验感不佳;疫情负面信息较多和家庭人际关系相处不融洽问题。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网课的心理焦虑来源于疫情的影响、学习方式的转换和家庭关系等,所有因素的总和加重了大学生疫情期间的网课学习压力,易使之产生负面的心理问题。因此,一方面建议学校加强和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学生主动联系心理健康老师,寻求心理障碍疏导,积极克服消极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