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全程护理模式的成效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78例危重患者作为护理服务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78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9例患者均给予全程护理模式,对照组39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经不同急救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39例患者急救成功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且组内患者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采用全程护理模式,可有效强化急诊救治成效同时,改善护患服务关系,值得后续综合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检验心肌酶谱阳性的影响因素,评价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2016年1月—2017年6月,急诊科采样进行心肌酶谱检测10987例次。回顾性分析,将心肌酶谱检验结果阳性者纳入阳性组,余者纳入对照组。收集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因素分析。结果阳性2586例、阴性8401例。冠脉综合征OR=11.55,95%CI(1.8612~68.237)、慢性心力衰竭OR=1.765,95%CI(1.975~2.476)、水电解质紊乱OR=1.307,95%CI(1.486~3.576)、呼吸困难OR=1.196,95%CI(1.259~2.421)成为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诊检验心肌酶谱检测可作为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依据,但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干扰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急诊分级分诊标准的建立以及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3月~2016年03月收治的就诊患儿122例作为本次对比实验观察对象;观察组61例以及对照组61例就诊患儿对比分组依据为干预模式的不同;观察组临床创建急诊分级分诊标准之后要求患儿进行临床医师的选择;对照组患儿进行临床医师的选择;通过对比患儿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以突出创建急诊分级分诊标准的临床价值。结果在预诊迎接以及分诊流程等诸多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就诊患儿(P<0.05)。结论医院在开展分诊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创建急诊分级分诊标准,针对急诊护理服务流程可以做到有效优化,可以将患者临床就医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在将医患关系以及护患关系改善方面也可以发挥显著效果,最终可以将出现医疗风险的概率显著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实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患者入院就诊时间将我院急诊科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6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32)与实验组(n=32),将实行院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将实行综合护理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对比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表示有意义。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急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护理中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我院急诊输液留观室是集门诊输液、急诊留观、急诊输液三者为一体24小时值班制科室。具有人流量大,病种复杂、用药种类繁多、病人更换频繁等特点,这些都给急诊留观输液医疗安全及日常工作埋下隐患。如何规范急诊留观病人和门诊输液病人管理,加强医疗护理工作安全一直都是护理部和急诊科广为探讨的话题,因此,自2013年开始,急诊科一直在细节上做功夫,以把各项急诊制度常规化、细节化、落实清楚为原则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强而有效的措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及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本院急诊收治的87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护理要点,观察两组抢救成功率,并比较两组救治效率。结果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57.78%(26/45),对照组为38.10%(16/42),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开始心肺复苏时间、除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中,积极强化和完善临床护理,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效率和效果,值得推广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科实习护士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急诊科进行实习的120名护士作为观察对象,所有的实习护士在急诊科实习前均完成相关医护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护理工作经验,通过总结以往实习护士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改进临床带教方式,一个月后,对比改进前后实习护士的工作质量考核评分来判断优化策略的有效性。结果急诊实习护士临床带教管理措施改进后,其护理工作自我评分以及带教老师评分、患者满意度都远远高于改进前,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总结以往急诊实习护士带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改进临床带教管理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实习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安眠药中毒患者在进行急诊时出现滞留现象,分析其滞留时间影响因素。方法在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出现安眠药中毒并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中选取4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其安眠药中毒急诊滞留时间长短进行分组,急诊滞留时间小于3小时的患者列入A组,共有30例,急诊滞留时间大于3小时的患者列入B组,共有18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及疗效等进行观察对,急诊滞留时间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在年龄、药物服用量、就诊治疗时长等方面上,B组的均明显高于A组,并且B组需进行插管及具有严重内科病史的人数多过A组的,对两组患者进行早期预警风险(MEWS)、昏迷指数(GCS)进行评估,B组两项评估得分均明显高于A组,存在统计学差别。综合上述说明,患者的年龄、药物服用量、就诊治疗时长及MEWS、GCS等评分与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相关。结论在对安眠药中毒的患者进行急诊时滞留的时间长短与患者治疗效果、年龄、MEWS等指标相关,滞留时间长还会与患者的昏迷程度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流程的价值,以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014年6月~2015年7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流程,探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2.3±0.8)小时、住院时间(10.5±1.2)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后遗症发生率(18.18%)、梗死再发率(11.36%)少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3.18%)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其护理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护理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