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鲁菌病是由鲁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当前,该病在我国流行区域甚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疫情与奶牛、羊只等的流动情况关系较大,新发患者主要分布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鲁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羊种鲁菌(马耳他鲁菌)病春季开始,夏季达高峰,秋季下降;牛种鲁菌病以夏、秋季发病率较高。

  • 标签: 布鲁菌 感染 血培养
  • 简介:目的分析鲁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以提高对鲁菌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我院感染科收治的9例鲁菌病,并作文献复习。结果9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多汗、乏力,其中5例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分别伴有脑膜炎、关节痛、尿路感染、睾丸炎和游走性肌痛表现。血培养阳性5例,血清抗体阳性9例。9例患者经内科积极治疗后均治愈。结论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者应结合流行病学特点考虑鲁菌病可能,血培养和血清抗体检测是有效的诊断手段。多西环素联合链霉素、庆大霉素或利福平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布鲁菌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 简介:鲁菌心内膜炎是鲁菌病少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不足2%,但却为导致鲁菌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报道2例鲁菌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以望增加对这一少见病的认识。

  • 标签: 布鲁菌病 心内膜炎 马耳他布鲁菌
  • 简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低、组织渗透性好、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以及给药间隔长、给药方便特征,为治疗呼吸道感染及尿路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常用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结构特点是在喹诺酮母核的6位均含有氟。然而近10年来,由于该类药物的广泛应用所产生的选择性压力,使耐药菌株随之增加,

  • 标签: 奈诺沙星 体外抗菌活性 药动学 安全性
  • 简介:肠球菌系革兰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及女性生殖道中,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多见于医院感染.由于细菌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双重特性,以及各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造成的高选择性压力,导致多重耐药(multipledrugresistance,MDR)肠球菌增多,甚至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enterococci,VRE).2000年利唑胺上市,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MDR革兰阳性菌感染,尤其是治疗VR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近年来,利唑胺耐药肠球菌的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同时新耐药机制的发现也使此药在临床上的使用遇到了挑战.

  • 标签: 肠球菌 利奈唑胺 耐药机制
  • 简介:目的了解ICU危重患者利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利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利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13.8%,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组血小板基线值(PLTbaseline)较未并发组低[(144.11±47.88)×10^9/L:(234.96±112.82)×10^9/L,P=0.021],APACHEII评分高[(24.67±5.15):(17.45±6.55),P=0.00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利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OR57.03,95%CI2.629~1237,P=0.010),用药时间(OR47.46,95%CI1.814~1241,P=0.020)和APACHEII评分(OR41.53,95%CI2.695~640.0,P=0.008)。结论危重患者在使用利唑胺过程中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尤其是血小板基线值≤200×10^9/L,APACHEⅡ评分≥20分和用药时间≥10d的患者。

  • 标签: 利奈唑胺 血小板减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利唑胺对肠球菌耐药的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临床分离肠球菌(5株粪肠球菌,4株屎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的MIC,PCR法扩增耐药菌23srRNA基因,DNA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10株肠球菌均诱导出稳定的利唑胺耐药株,MIC值与原菌株比较增加了8~64倍,所有诱导耐药菌株的23srRNA基因中均出现点突变。测序结果与NCBIBlast中E-faeciumATCC27273比较,核苷酸序列第2576位发生G→U突变(G2576U)。结论利唑胺可诱导肠球菌产生获得性耐药,其耐药机制与肠球菌23SrRNA基因的点突变相关。

  • 标签: 利奈唑胺 肠球菌 体外诱导 耐药菌株 最低抑菌浓度 点突变
  • 简介:鲁菌病是一种动物传染病,可以通过未灭菌的奶制品或肉制品感染人类。目前该病在南美洲、中东地区、地中海沿岸国家仍有流行。尽管目前治疗鲁菌感染的药物有一定疗效,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更优的治疗方案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患者的鲁菌DNA载量是目前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在希腊Thessaly地区,该病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8-12例/10万人)。

  • 标签: DNA载量 布鲁菌病 布鲁菌感染 三联疗法 动物传染病 中东地区
  • 简介:鲁菌病是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全世界每年约有500000余人患病,但鲁菌脓毒血症引起的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临床非常少见。我院在2014年8月、2015年1月分别经血培养及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血培养及腹主动脉增强CT确诊2例鲁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布鲁菌 布鲁菌病 感染性动脉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2013年12月,美国FDA批准索菲韦(sofosbuvir,Sovaldi)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该药物不一定需要与干扰素合用,首次实现单药治疗部分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FDA药物评估和研究中心的官员认为这将对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方案带来重大改变。根据美国CDC的数据,美国HCV感染者高达320万例。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FDA 布韦 研究中心 临床试验 类似物
  • 简介:唑胺为全合成嚼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s)抗菌药,对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具良好抗菌作用。文献报道该药在人体非炎性房水中穿透性良好,但其对玻璃体穿透性的资料则甚少。本文作者研究了利唑胺全身给药后在人体非炎性玻璃体中的穿透性。该研究在24例接受玻璃体摘除术患者中进行。

  • 标签: 利奈唑胺 全身给药 玻璃体 非炎性 药动学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简介: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放化疗强度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已成为免疫力低下,特别是肿瘤及粒细胞缺乏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由条件致病菌引起,如念珠菌和曲霉等.头状霉(Geotrichumcapitatum)感染是非常少见的真菌感染,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本文介绍了1例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头状霉血流感染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血流感染 侵袭性真菌感染 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液系统疾病 免疫力低下
  • 简介:目的多中心研究我国2005年MRSA的耐药现状,评价利唑胺、替加环素、达托霉素和头孢吡普等药物的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14个地区连续分离的非重复金葡菌809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MIC。结果MRSA发生率为50.3%,其中MRSA发生率最高的为大连(93.3%)、上海(80.3%),其次为南宁(63.6%)、北京(55.5%)、青岛(53.8%)。MRSA对红霉素的敏感性为4.2%,喹诺酮类药物为4.4%~12.6%,庆大霉素为9.6%,四环素为11.1%,对MRSA活性较高的有氯霉素(82.3%)和复方磺胺甲嗯唑(78.6%);MRSA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唑胺、替加环素、达托霉素和头孢吡普均全部敏感。头孢吡普、达托霉素、替加环素、利唑胺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2,2mg/L;0.5,0.5mg/L;0.125,0.25mg/L;1,2mg/L。MIC范围分别为0.125~2mg/L,0.125~1mg/L,0.064~0.5mg/L,0.25~2mg/L。结论我国MRSA发生率高,多重耐药严重,不同地区MRSA发生率有所差异,头孢吡普、达托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唑胺对于MRSA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耐药性监测 头孢吡普 达托霉素 替加环素 利奈唑胺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和小婴儿应用夫西酸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方法对2012-2014年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应用夫西酸的半岁以下患儿用药前后的血清胆红素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用药前后的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所有138例应用夫西酸治疗的患儿,治疗后均未出现新发黄疸或原有黄疸加重的情况;其中64例用药前后检测了血生化指标,治疗前后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的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Ibil/Tbil)比用药前下降了约8%。结论该系列应用夫西酸的患儿中未见该药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明显影响。

  • 标签: 夫西地酸 胆红素 不良反应 黄疸